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818866
大小:75.0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6
《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护理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护理分析周甜芬(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2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32例,按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6例划分,干预组实施早期干预护理,即在在早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肝性脑病的诱因,对照组采用饮食护理、皮肤护理等等常规护理。回顾相关资料。结果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均<0.01)。结论对HE患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及早治疗可显著提高疾病治愈好转率,
2、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早期干预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9-0074-02肝性脑病(HE)是肝炎后肝硬化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又称肝性昏迷,其进展迅速,预后差,病死率高,多数有明确的诱因,在临床护理中如能及时发现HE的发病先兆,早期采取措施去除和避免诱因,及早控制肝昏迷,可有效减少木病的发病和死亡,延长肝硬变患者的生存期[1]。木文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32例,按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6例划分,干预组实施早期干预护理
3、,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2月-2012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32例,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B超、CR(部分经病理)明确诊断,均为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肝硬化患者。男19例,女13例,年龄36-78岁,平均(47.4±3.5)岁。入院时肝性昏迷I期4例,II期15例,III期8例,IV期5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水、脾亢及贫血。按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6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差异无显性(P>0.05)。1.2护理
4、方法1.2.1密切观察病情患者入院后认真询问病史,了解其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情况、生活习惯、性格特点、行为、语言等,早期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及一般状况,注意夜间观察,若患者出现性格改变、行为异常、表情淡漠等情况吋,应主动与患者沟通,明确其反应性、记忆力、计算力等。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尿便常规、血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指标变化,当患者出现神志恍惚、烦燥、嗜睡昏迷症状吋,应及时上报处理,切忌为使患者转入安静而滥用镇静剂,防止加速或加重患者进入&迷。1.2.2安全护理部分HE患者由于性格异常、行为错乱、狂躁不安、抑郁可能出现自伤或伤害他人的行为。本组32例病
5、例中奋8例出现自伤或自残行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另有10例发生伤害他人行为,患者主要表现为行为错乱、狂躁不安。故此,对于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安全管理,预防或减少护理风险发生。(1)加强安全防护,去除病房内一切不安全因素,保管好床头枳上的热水瓶、玻璃杯、刀子、皮带等各种不良刺激物品,避免患者自伤或伤人;(2)将患者转移到相对安全的病区或病床,避开靠窗位置,瞩家属陪护加强防范,必要吋需行24h陪护,防止患者出现爬窗、跳窗等危险行为。对于无家属陪护的患者,医院应派专人进行守护;(3)当患者出现性格异常、行为错乱、狂躁不安等
6、症状吋,医护人员切忌大声训斥、责骂患者,应温和、耐性的进行说服与劝导,尽量使其情绪平稳。若语言劝说无效,可考虑使用约束带,辅以适量镇静剂,避免患者伤人伤己。1.2.3基础护理(1)饮食护理:注意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食。对于肝功能代偿期患者可予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半流汁或软食,避免刺激调味品与油腻食物。对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宜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半流质食物或软饭,避免坚硬、粗糙或带刺带骨饮食。腹水患者保持低盐或限钠饮食,以2-3g/d为宜。有肝功能减退或肝性脑病先兆者放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2)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干燥清洁,预防发生压疮,女性
7、患者注意冲洗会阴,观察男性患者有无阴囊水肿出现。对于黄疸和皮肤瘙痒者应加强个人清洁,勤洗澡,勤换衣物,避免搔抓或使用碱性肥皂而进一步刺激皮肤;(3)体位护理:腹水患者宜采取半卧位,若下肢水肿严重应同吋协助患者抬高下肢,促进水肿消退。1.2.4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方法了解较少,常担心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表现较大出负性心理,常伴有强烈的紧张、焦虑、孤独、抑郁、恐惧等治疗心理。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综合患者年龄、家属文化程度及职业特点等因素制定患者临床整体护理方案,通过“一对一”教育、小组教育等形式,温和、耐心地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进行
8、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引导其正确认识疾病,树立疾病治愈信心,提高治疗配合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