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774854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6
《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卢传梁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卢传梁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卢传梁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卢传梁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卢传梁山西省实验中学 中学作文教学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的沉重在于: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的弊端已十分明显地损害着中学师生;中学生作文“贫血”“缺氧”,部分已蜕变为新八股文:“新概念作文”及一些打着其他旗号的作文竞赛有的似已走入泥淖,其负面影响误导着中学生。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教师教材方面说,虽然人教版新教材比以前有了进步,有了“写作训练”的具体内容
2、,且自成体系,但其编写仍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例文陈旧,缺乏时代感,难以“示例”。 从另一角度说,一些教师无暇将写作究竟是什么,要求是什么,中学生学习写作的意义何在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搞清楚,其带领学生进行的“写作训练”的盲目性、主观随意性也就难以避免。笔者是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一名老兵,对语文教师的甘苦深有体会,我无意指责本已十分努力又十分忙碌的同事们,但以上所叙完全是事实,当今社会中,语文教师尤其是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除了用“忙”与“累”两字概括外,还有一个“少”字,即他们很少有时间用于学习,包括对作文教学的
3、钻研。 第二,从学生方面说,除少数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对作文训练持有偏见,认为“语文是主科中的副科”不予重视外,大部分学生也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有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愿望,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功课太多,负担太重;另一方面,中学生生活圈子太小,活动空间有限,生活内容相对单调,一些封闭式管理的学校更是把学生限制在学校的四堵墙之内、小天地之中,连电视、报纸也不常接触,写作的生活之源本身就近乎枯竭,沉浸于数理化公式试题之中的大脑,怎能产生写作的冲动与灵感?狭小的生活面、一些家长“不准读闲书”的禁令与有的家庭电视机上的封条
4、,这一切往往导致学生大脑的贫乏,而贫乏的大脑怎能产生深刻的思考与丰富的表达? 于是,中学生作文除了空话、套话,就是谎话、假话。 深究中学生作文编假话的原因,根本的一条是生活的贫乏。“平庸的生活塑造平庸的人,平庸的人必产生平庸的文——现代教育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写出不同凡响的文章,一方面又在抑制他们的灵气。”再一个原因,用学生们的话来说便是:我们的作文缺“氧”,这“氧”便是写作的自由空间。事实无情地证明,同学们平常的“练笔”远比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写得好,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真情。可以说练笔本是中学生“青春勃发、五花八门、
5、拥挤喧闹的一块话语天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练笔本是同学们“心声的录音带”,没有人要求他们必须写什么,不准写什么。 一个事物,如果它是生活中的必需,做起来就会很自然;反之,就会成为负担或沉重的负担。比如吃饭对于每个人,看球赛对于球迷,谁会觉得痛苦呢?同样,写作一旦成了学生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一种习惯,就会成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必需,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可是现在呢? 第三,从社会方面说。媒体的作用与影响是很大的,但有时候媒体充当的角色并不光彩。 其一,每年高考中考之后,不少媒体总
6、要发表一批满分作文,但其中不乏抄袭之作,不乏内容空洞、词藻华丽的“美文”,甚至有无病呻吟之作,影响很不好;2001年南京考生的一篇用文言文写的《赤兔之死》获满分,多家媒体竞相发表,对在校中学生实可谓是误导,因为现在毕竟是21世纪,不能提倡用文言文写作。 其二,近几年不少全国性作文大赛尤其是所谓“新概念作文”的获奖作文刊登之后影响很大,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小。一些获奖作文难以读懂,“新”则新矣,但偏离了中学生的认知与生活轨道,成了十足的“另类”;一些作文显得出奇的老成,令人怀疑是不是出于中学生之手。 其三,网络文学的影响
7、以及网络上“出售”作文等做法对中学生也产生了很不好的“诱导”。 其四,作文类出版物琳琅满目,充斥着大小书店的书架,但真正好的并不多,有的偏重于“炫技”,有的则提倡文字游戏;学生类报刊上的一些作文指导类文章大多讲“开头X法”之类的技法,很少强调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强调作文要有思想,要注重积累等要义,更有甚者,有的文章表面讲考场作文之法,实质传授如何邀获阅卷老师青睐的“技巧”,用心可谓良苦矣! 综上所述,种种负面的东西促使一部分学生的作文之舟偏离了正确的航向,陷入了一个危险的泥潭,进入了另样的圈套。 为了使沉重的
8、话题不再沉重,变沉重为轻松,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让师生明确写作的正确含义,理解写作的真切意义与作用,树立起新的写作理念。写作是一个人的主观精神活动,是一种书面的表情达意,是一种感情的渲泄,它有鲜明的目的性和个性。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