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词语的语用义

细读文本词语的语用义

ID:20739466

大小:5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5

细读文本词语的语用义_第1页
细读文本词语的语用义_第2页
细读文本词语的语用义_第3页
资源描述:

《细读文本词语的语用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细读文本词语的语用义  细读文本词语的语用义    /陈海英    “语用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格赖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语用”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使用。语用学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重点研究言语交际者在特定语境条件下如何利用语境,准确而得体地运用和理解语言。因为当句子进入具体的语境中时,不仅字面意义具体化明确化了,而且还产生言外之意。虽然是同一句话,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言外之意。这就是丰富多彩的语用现象。    语用学研究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个触角才刚刚展开,许多视角对于我们

2、小学教师来说还是非常新颖的。对于教材这个具体的语言范文,我们在引导学生品析的时候,却常常游离于语言的外壳之外,孤立地把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知识点的学习进行抽象的分析,缺少新课标中提出来的“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也就不能深入走进语言深处,这样就对文章的意蕴、的情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    针对此种现象,我以为语用学的理解视角及理解模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着眼点,即着眼于话语语用意义的理解。文章精彩体现在语言,语言精彩体现在重点词句,而词语是最小的意义单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辨析、体会关键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则是阅读教学的较高要求,

3、因为这是把文本的内容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的更为综合的训练”。当词语离开语境,单独成一个词语时,其是多义的,模糊不清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所以我们在解读这些词语的时候,不能孤立地看这个词,应该把这些词语放在文本中、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对词语的语用意义进行深度解读。    一、发掘词语之历史文化义    我国著名的外语教育家王佐良教授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历史文化语境对文本语言的影响是比较隐蔽的,在理解过程中的活动形态不明显,学习者要着意加以生意才可发现。而要对课文进行解读,首先要对课文的内隐性的文化语境进行提取,使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内涵丰富起来,使读

4、者真正理解其意义。由于古时的文化背景与现在很不相同,作为语言组成部分的词语,其产生、发展、丰富和词义的演变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分不开,很多词语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意义。学习者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差异,就很难把握其真正含义。    【案例】    师:“酷刑”是什么意思?    生:词典上解释是残暴狠毒的刑罚。    师:那你认为残暴狠毒的刑罚是什么样的刑罚,可以举例说明。    生:比如用鞭子抽打,用电击,还有“老虎凳”等。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但课文中所说的酷刑,比你说的残暴多了。    老师补充介绍:    公元前99年,匈奴入侵汉朝,李陵以5000人马与匈奴主力英勇交战,杀敌1万多人,但

5、最终因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司马迁在朝廷上为李唛辩护而招致入狱受刑。司马迁并不是直接“入狱受酷刑”,酷刑在当时也叫“腐刑”或叫“宫刑”,而是在被判了死刑之后,给他三种选择:一是拿钱免死,二是代法受诛,三是自清宫刑(指阉割男子的生殖器)。司马迁是清官没有钱,为了《史记》也不能死,只能接受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宫刑。从此司马迁只能像宫中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一样生活,而当时社会对待这种受过宫刑的人非常鄙视。    西汉时期,很多人甘愿一死也不愿接受宫刑,更何况司马迁还是个文官。自古以来,文人是非常清高和自负的,宁死不折,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司马迁选择了接受酷刑,他也深知屈辱的生比惨烈的死更可怕。身份

6、的另类,被天下人耻笑,并终身受辱。这些对于一位原本项天立地的血性男儿,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都是奇耻大辱,他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生活了。这其中的痛苦与耻辱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    设计意图:这是苏教版第十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的教学片段,关于“酷刑”一词的解读如果停留在字面本身,只是指“残暴狠毒的刑罚”,那么学生最多以为司马迁能忍受这样的刑罚,是属于铮铮铁骨的硬汉子,对人物的思想以及形象的感悟与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距甚远的。本案例中教者注重了文本资源的再利用价值,适时补充了相应的历史资料,还原了“酷刑”的本来面目,还原了当时社会背景中作为文人的社会地位

7、以及文人比较清高的一系列背景资料,让《史记》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生心目中由神秘、遥不可及变得亲切。更让我们的课堂在涉及到“男人的隐私”时,逾越了“雷池”,还原了历史中的“酷刑”的本来面目,还历史以真实,了解古代酷刑的真正含义。正是因为教者对文本的解读立足于全篇,着眼于全人,并融进了自己的思想,不遗余力地叩击文本语言,在不断地辨析中揣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使得司马迁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高大与丰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