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724716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5
《论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特征高文强(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本文认为,永明时期在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新变期。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审美观念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二是艺术风格上以平易流畅为追求目标,三是语言形式上强调声律的和谐搭配。关键词:新变世俗化平易声律作者简介:高文强(1969——),男,湖北孝感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永明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史上扮演的是一个新变角色。永明文学批评这一“新变”身份,正如《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所概括:“习玩为理,事入则渎,在乎
2、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在《梁书·庾肩吾传》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描述:“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这里指出了沈约诸人以声律理论来指导文学创作以追求新变的风气,这也是今天我们最为熟悉的永明“新变”之特征。不过,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并不仅仅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声律论,它还包含着其他方面,这一点在声律论被过多关注的今天,却常常被忽略了。那么,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特征主要包含哪些方面呢?由齐入梁的萧子显在对永明文学进行一番考量后,对其特征曾有过一个简单描述:“言尚易了,文憎过意;吐石含金,滋润婉切。杂以风谣,轻
3、唇利吻,不雅不俗,独中胸怀。”(《南齐书·文学传论》)在此我们借用他的话,可将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杂以风谣,轻唇利吻”,即形成世俗化的审美观念;二是“言尚易了,文憎过意”,即追求平易流畅的艺术风格;三是“吐石含金,滋润婉切”,即强调声律的和谐搭配。下面试分论之。一、文学审美观念的世俗化纵观六朝文学批评史,由两晋至刘宋,文坛一直推崇雅正之美,而排斥新俗之风,至永明而一变,尚俗审美观在当时文坛成为一股新风,对永明文学观念的整体新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雅正之美的推崇,起自西晋太康博奥工丽文风的流行。颇为典型的事例便是,当时文
4、人普遍把诗赋颂看作同一类文体,并认为颂是诗中最美的形式。如挚虞便以为“后世之为诗者多矣,其称功德者谓之颂,其余则总谓之诗。颂,诗之美者也”《文章流别论》,《全晋文》卷七十七。。这种审美观念正是西晋上层社会崇儒兴学、大倡歌功颂德之雅音正声的需要在文学中的反映。因此,随着这一审美观念的流行,四言雅颂体在西晋重又兴起,以至上至庙堂雅乐歌辞,下至友人应酬赠答,无不以典重板滞为贵。而五言七言则被文人们视为“俳谐倡乐多用之”的俗体,“然则雅音之韵,四言为正,其余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所以“应宾之渊甏温雅”《文章流别论》,《全晋文》卷七十七。,当然
5、就最宜用四言。东晋玄言诗风行,其内容多为玄理,而其形式仍以四言为多,从篇制结构、遣词造句到议论方式均与西晋的颂体诗和赠答诗应酬诗相同,实是西晋以来四言长篇泛滥、语言愈趋典正、内容愈趋教条的结果,以雅正为美的审美观念没有改变葛晓音.论齐梁文人革新晋宋诗风的功绩.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58.。刘宋代晋后,诗风有所变化,但从总体特征来看,刘宋文人依然沿袭了晋人以典正为上的艺术审美观,不同之处只是更注重“辞藻艳逸”了。如元嘉三大家便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生典重涩的共同缺点,萧子显便认为谢灵运之文章“典正可采,酷不入情”(《南齐书·
6、文学传论》5);王世贞也认为谢灵运文章“格体创变,是潘陆之余法,其雅缛乃过之”《艺苑巵言》卷三,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994.。钟嵘评颜延之云:“喜用古事,弥见拘束,虽乖秀逸,是经纶文雅才。”(《诗品》)方东树评颜延之云:“颜诗凝厚典质,钩深持重,力足气完,差与康乐相埒。”评鲍照云:“鲍诗面目,以涩炼典实,沈奥创生为佳,足以药轻浮滑率浅易之病。”《昭味詹言》,引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277-299.虽然一般认为江南民歌在刘宋已颇为流行,但还较少为士人所普遍重视,如刘宋吴歌西
7、曲的拟作,便只有谢灵运《东阳谿中赠答》及鲍照、汤惠休、刘铄等几人的作品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41.。永明文人的审美观念与刘宋相比,明显的变化便首先表现在民歌俗曲已为时人普遍接受。《南齐书·王僧虔传》载:“自顷家竞新哇,人尚谣俗,条在噍杀,不顾律纪,流宕无涯,未知所极,排斥正典,崇长烦淫。”裴子野《宋略·乐志叙》亦云:“王侯将相,歌妓填室;鸣商富贾,舞女成群。竞相夸大,互有争夺。”(《全梁文》卷五十三)郭茂清《乐府诗集》卷六十一论《杂曲歌辞》说:“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寝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
8、,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哀淫靡漫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返,以至陵夷。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宋]郭茂倩.乐府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