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诵读教学

文言文诵读教学

ID:20717776

大小:36.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15

文言文诵读教学_第1页
文言文诵读教学_第2页
文言文诵读教学_第3页
文言文诵读教学_第4页
文言文诵读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诵读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言文的诵读教学 采众家之丝结语文之网留言簿首页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文言篇白话篇作文篇知识篇?第二册?第一单元?1改造我们的学习2《物种起源》导言3*神奇的极光4*空间和时间旅行第二单元?5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6为了忘却的记念7*读《伊索寓言》8*米洛斯的维纳斯第三单元?9黄鹂10咬文嚼字11*我与地坛(节选)12*《宽容》序言第四单元?13谏太宗十思书14滕王阁序15*师说16*阿房宫赋怎样学习文言虚词第五单元?17六国论18游褒禅山记19*伶官传序20*石钟山记词类活用第六单元?21项脊轩志22五人墓碑记23登泰山记24*病梅馆记文言常用句式?写作?写出人物的个性

2、体态语写出事件的波澜采访写出景物的特征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自由写作实践?附录?词语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学文言非诵读不可现在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跟解放前乃至解放初期相比,已有明显的不同,集中到一点,就是对译文的依赖和古汉语语法知识的大量渗入。这样来教文言文,课堂时间几乎全被教师占用,学生读得很少。当然不是人人如此,但据笔者所见所闻,这情形却也相当普遍。结果如何呢?只要看看现在二三十岁的人的文言阅读能力就知道了,新篇且不说,就是拿起学过的课文如《出师表》《六国论》之类,能读得正确、顺畅的也为数极少。这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为此,我建议废止上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代之以诵读为主

3、的方式,使学生在课上有充足的诵读时间,达到当堂基本成诵,课下再用少量时间加以巩固,以保证在中学六年期间能熟读背诵六七十篇课文,作为将来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矗是否可行,要请同志们考虑。下面讲几个具体问题。一为什么文言文教学要以诵读为主?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语感是人皆有之,只是有优劣强弱之分。最初的语感表现在辨声知意上,例如幼儿听大人说话,能辨声而又心知其意,即有了语感,但这是不完全的;待到经过千百次重复,逐渐熟悉了某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并能自由地按照这样的方式和习惯来进行表达,这才有了比较完全的语感。这一过程说明:语感首先来

4、源于听,其次才是说。古人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在“活”的语境中,之所以能较快地学好另一种语言,首先是因为听得多的缘故。这不限于学方言,学任何一个语种都是如此。欧美的“口舌教学法”(audio-lingualapproach)和我国的外语广播教学,都极其重视听觉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首先听好,怎么能学好语言呢?这条规律对文言学习能不能起作用?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人们平时说话当然不用它,因而无从听到;既无从听到,也就不可能出现“活”的语境。从这一点看,上述规律似乎不起作用。但又是可以补救的

5、,因为作为书面语体的文言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口一读听觉就跟着活动起来;十几个、几十个人齐声朗读,每天都读上一二十分钟,连语境也有了。这样读来读去,许多词、语、句、篇都成了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个部分,对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定能逐步熟悉起来。这并非现代人的发明,我们的古人早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得极其认真、勤苦,“书声琅琅”“口舌成疮”这些词语的出现就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学生学得比现在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比较重视诵读。也许有人不同意上面的说法。在他们看来,文白对译和语法分析可使学生迅速了解文意,并掌握造句的规律,一通百通,这本身就包含着语感的培养,用不着加强诵读。这动机自然

6、是好的,然而理论脱离实际,因为他们忽略了初学者的心态和接受能力。译几个难句固属必要,但通篇一句不落地译了出来,往往使初学者“得鱼忘筌”,把注意力倾注在译文上。而讲所谓“动宾倒置”“定语后置”“取消句子独立性”之类的规则,则无异于给刚学会唱歌的儿童讲曲式结构和共鸣原理一样,只能使初学者如坠五里雾中;因为所谓语法规则都是从大量的具体语言现象中概括出来的,不熟悉具体语言现象,即使你讲得正确无误,学生也未必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实际运用———老实说,要融会贯通上面那些术语,不仅需要几十篇文言文作基础,甚至还需要一点外文常识。这样来教文言文,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对培养语感非徒无益,反而有害。目前中学

7、生对文言文的厌学情绪有增无已,不能说跟这种繁琐的教法无关。结论是:只有诵读才是培养语感的碓一正确途径。二用诵读为主的方式教文言文,要想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有足够的诵读量。“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弃井也。”没有足够的诵读量,半途而废,这是多年来文言文教学上的一个很大的失误,应当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先说明一下:这里说的诵读,是熟读和背诵的合称。熟读者,拿着书边看边背,背不出就看几眼;而背诵则必须离开书本。过去的人读《四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