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究述评 (一)(1)

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究述评 (一)(1)

ID:20683024

大小:17.2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4

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究述评 (一)(1)_第1页
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究述评 (一)(1)_第2页
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究述评 (一)(1)_第3页
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究述评 (一)(1)_第4页
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究述评 (一)(1)_第5页
资源描述:

《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究述评 (一)(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究述评(一)(1)      自从"红卫兵"组织逐渐发生分裂或变成"派性"组织,就有一些"红卫兵"成员开始反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摩擦冲突的发展,他们逐渐了解到这场运动的残酷性和盲目性之后,日益清醒过来,对"文革"产生怀疑,不少人因此受到打击和迫害。    总体上来看,"红卫兵运动"自兴起之时就是毛泽东和"中央文革"的工具,青年学生之所以戴上"红卫兵"的"桂冠"后就所向披靡,其权威和力量并非来自青年人自身,而是源自当时的社会政治大环境。在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史无前例的顶峰状态下,毛泽东对"红卫兵"的支持把毛个人的无上权

2、威转化成了无数"红卫兵"个人行动的权威性。正因为如此,毛泽东的政治需要也决定了"红卫兵"的命运,"文革"期间"红卫兵运动"几次出现分裂,不同派别力量的兴衰,都与毛泽东操纵的政治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当毛泽东借"红卫兵运动"之手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夺权"的目的之后,"红卫兵组织"开始被冷落。    1967年3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大专院校当前文化大革命的规定(草案)》,要求"外出串连的师生一律在3月20日前返校参加本校文化大革命,整顿思想、作风、组织,大专院校的红卫兵应该在运动中整顿、巩固和发展。"但不少"红卫兵"不愿意返回校园,而是继续在各地

3、参与派系斗争。在一些地方,"红卫兵"们参与了抢夺武器的行动并与其他群众组织发生武装冲突。1967年10月,毛泽东表达了他对"红卫兵"的不满。10月14日中共中央再次发出关于要求大、中、小学校复课的通知。此后,中学"红卫兵"基本上回到学校,但在一些大学里"红卫兵"组织之间的冲突仍然继续发展。其中最典型的是北京清华大学两派"红卫兵"组织在校园里的武装对垒,最后毛泽东只好派"工人宣传队"去控制局势,但遭到"清华井冈山兵团"的抵制,清华大学的这一派"红卫兵"甚至开枪射击,打死工宣队员5人。1968年7月28日凌晨,毛泽东召集首都红卫兵"五大领袖"谈话,

4、谈话要点以"毛主席关于制止武斗问题的指示精神要点"为题向全国发布。自此,"红卫兵运动"逐渐沉寂。    1968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学校的通知"。工人和解放军组成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全国大、中学校,所有学校开始了"军宣队"管理下的"军训","红卫兵运动"基本结束。自1968年秋天起,绝大多数大学生被送到工厂或农场劳动,各地城市里应届毕业的中学生则多数被强制迁往贫穷的乡村或艰苦的边疆定居,号称是"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文革"中一度如"天之骄子"的"红卫兵"至此落入了社会的最底层,"红卫兵"在中国彻底消亡

5、了,这一代曾经非常活跃的城市青少年沦为终日艰难劳作也难以自养的农民。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与1965年以前历年被强制迁徙至农村的城市青年统称为"知识青年"。    官方文件对"红卫兵运动"的性质作了如下界定:"红卫兵运动是发生在60年代后期中国大地上的一场在错误路线指导下适应发动和进行'文化大革命'需要的千百万学生、青年的造反活动。"这个说法比较客观,但不一定能准确反映整个"红卫兵"运动的种种具体特征,并且用对群体活动的概括性表述掩盖了这场运动中某些人的个人责任。但研究"红卫兵"的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定义则往往带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因此往

6、往更接近事实。如印红标对红卫兵运动的解释是:"整整一代学生青年在真诚地投入红卫兵运动的同时,也带进了他们之间在政治、社会以及思想意识方面形形色色的差异和分歧,从而使运动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3]"范明强和魏纹则把"红卫兵"看作是毛泽东错误发动的、被"中央文革小组"利用的青年运动,是对中国青年运动优良传统的扭曲和反动,是无政府主义思潮驱动下的青年运动,是灾难性的破坏运动[4]。  笔者认为,"红卫兵运动"是一场发生在60年代中期中国大地上的一场由错误路线指导并发动、服务于推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需要,有千百万学生、青年参加的造反性活动,具有鲜明的

7、反现代性色彩,是青年学生在政府指导下从事的一场破坏社会秩序和自我摧残的行动,从各方面来讲它都不是一种理性的进步文明行为,而是邪恶的倒退和社会灾难。但是,要了解"红卫兵运动"的起源和演变,还是得结合其所处政治社会环境,考虑到包括从国家领导人到"红卫兵"本身各方面因素,并参考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来认识。二、"红卫兵运动"产生原因解析  徐友渔对"红卫兵运动"的研究成果相当多。他在"文革"中有亲身经历,为了研究"红卫兵运动"访问过不少当年的"红卫兵",大量系统地阅读了"文革"期间的官方文件和"红卫兵"小报。他在一篇文章中追溯了"文革"前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环

8、境,那时学校里的教育与社会风气都是"革命至上"的革命理想教育,"争当革命事业接班人"成为青少年的价值观。当时全国流行"学雷锋"运动,他认为,正是"学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