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

ID:20666451

大小:294.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14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_第1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_第2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_第3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_第4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儒道思想的异同异: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现象,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使人心向“仁”,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老子:看到社会动乱、战事纷纭的现象,思考其原因,认为是人性的堕落导致了社会的纷争,而人性的堕落正是由文明的发展导致的,故而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抛弃文明的干扰(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回到人性的起点(见素抱朴),回到原始的社会(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原因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老子偏

2、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

3、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苏轼:一生思想复杂,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早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达观,豁达。陶渊明:祖父,儒家思想;外祖父,道家思想。一生中,早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晚期——老子思想的绝好实践者。李白:儒家、道家思想同时影响他,“功成身退”是其人生理想

4、。“功成”是儒家的追求,“身退”则无疑来自道家的隐逸。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一生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将儒家思想发挥到极致,儒家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穷达,都要济天下”!白居易:一生以3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早期更多儒家的积极进取,晚期更多道家的豁达避世。阅读《孟子见梁惠王》这则文段颇有雄辩滔滔的气势,在语言形式上有两个特点:其一,善于铺排。梁惠王只是问“有以利吾国”,孟子就由此向下逐级推衍,指出大夫、士、庶人也会只关心什么对他们有利,排出三个大同而小异的并列短句;在概括性地

5、点明一句“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之后,孟子大概觉得只这样说还不够清楚,也不足以震动人心,就又用两个结构相同的复句具体说明“上下交争利”的可怕后果,两个复句在意思上也有递进的关系。短短的一段文字,主要由整饬的排比句式构成,排比项之间在意思上又紧密相联,读起来不容间歇,斩截痛快。其二,讲究章法。针对梁惠王对“利”的关心,孟子首先用“仁义”当头拦住;中间先指出举国上下只知道追求“利”会使国家有危险,再具体陈说危险何在,把君主求“利”的危害说足说透。所以,接下来的两个排比句虽然只是用否定句式轻轻点出“仁义”的好处,但很

6、具有说服人的效果,一泻千里之势至此结住,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最后用和开头类似的话结束,起到首尾呼应、强化主旨的效果。评析在孔子、孟子看来,只顾追求“利”会使人忽略了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在春秋战国之际,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事情屡见不鲜,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出于对永不满足的私利的追求。“利”对于人的诱惑是巨大的,《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利”理解得宽泛一些: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

7、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可行的,并且对社会是有益的;国家所追求的“利”也应该符合人民大众的“利”,这样也就是为人民大众谋福祉。作业:如何对待“义”“利”?儒道产生的时代背景春秋:无义战战国:邦无定交,臣无定主尔虞我诈,争名逐利儒家义利观孔子的义利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重义轻利”孟子的义利观:“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道家义

8、利观老子:“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弃圣弃利庄子: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18)?”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19),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弃圣无盗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