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鸿文:微探其真正的笔力

西汉鸿文:微探其真正的笔力

ID:20662690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4

西汉鸿文:微探其真正的笔力_第1页
西汉鸿文:微探其真正的笔力_第2页
西汉鸿文:微探其真正的笔力_第3页
西汉鸿文:微探其真正的笔力_第4页
西汉鸿文:微探其真正的笔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汉鸿文:微探其真正的笔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西汉鸿文:微探其真正的笔力■王素艳阅读文本无数,尤觉《过秦论》伟大。笔力的流畅,气势的充沛,彰显出文学的生命力。阅读经验的碰撞,让心灵的思索愈加明朗。政论笔力的滥觞将成为论述文的一座无形丰碑,激发我们无穷的智慧,于微探西汉鸿文处显真正的笔力。一、文学力量的生命与气势一接触文学,便与鲁迅先生在人生长河里相遇。对《汉文学史纲要》中先生评论贾谊的《过秦论》等文章说:“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晁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既为之振奋,亦为之感叹。文学的力量在文字表象下,正赋予文学生命的张力。政论

2、文的气势于《过秦论》而言,活脱出绚丽多彩的思想芬芳。读作品,我们不但能见到,作为汉初思想家贾谊,关注国家的政治热情和深刻的思想,还能见出他的才思、智慧和人格风采。首先你会被作品浩瀚的气势和溢荡在字里行间的强烈情感所打动。文本虽为说理,有浓厚的战国纵横家遗风,但在遣词造句中又处处流露出诗人的气质,可视为汉初散文的典范之作。述史实,用史实作论据,依托观点统领材料。所谓“攻守之势异也”,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守势应“重顺权”,处于攻势“存诈力”。“顺权”,就是施行仁政

3、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政,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理析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雄辩的叙事说理成了它的支点。叙事说理,政论文强大的生命力流淌。文本虽为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亮点。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154年来的历史,扼要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亮点为什么就能使文本读起来有生命力呢?理由在于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力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

4、感到短短一篇文本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作品饱满,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的笔力走。同时,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轴,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本的层次先后;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面,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轴”,还看到“轴”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面”。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鸿文不仅以道理、以逻辑的力量服人,而且以感情、以气势的作用动人。明代何焯曾说:“自首至尾,光焰动荡,如鲸鱼暴鳞于皎日之

5、中,烛天耀海。”孙月峰说:“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读者但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内。”这些都涉及到了文本的情感气势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上段里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意思都一样,说了4次;下段里的“御宇内”“亡诸侯”“制六合”“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意思也差不多,说了5次。

6、细读起来,可能会觉得有些冗杂,但如果只留下一句,而删掉其他,那么品读起来其感人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充沛的气势自然让读者感受到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而且有欲罢不能之笔力。这是由于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文学力量的生命与气势在诵读与感悟下愈发活跃。二、阅读经验的碰撞与思索数次阅读《古文观止》,涵泳《过秦论》篇章是必然的。古典散文的韵味融合其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思索的情怀变得精致,阅读体验让我神情激昂,仿佛又与贾谊先生进行了一次全身心的交流。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

7、》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仁义不施’一句便断尽,从前竟不说出。层次敲击,笔笔放松,正笔笔鞭紧,波澜层折、姿态横生,使读者有一唱三叹之致。”这也道出了其作品魅力所在。清初出版的《古文观止》,其编者对该文末句的评价是“结出一篇主意,笔力千钧”,其份量可想而知。文本论证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善用对比,于层层对比中,一气呵成,水到渠成地翻出“仁义”要义,故有“古今第一气盛文章”之赞。五位国君,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均“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文章略写后两位“享国之日浅”的史实,详写前三位。从四个方位写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