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局限

论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局限

ID:20654497

大小:3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4

论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局限_第1页
论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局限_第2页
论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局限_第3页
论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局限_第4页
论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局限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局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局限·分类:大学学报·作者:范明华·字数:2903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摘要]“和谐”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最初主要是从音乐的和谐转换而来的,它的含义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儒家所说的“和谐”是以宇宙的和谐为逻辑起点,以个体的道德自律为心理前提,以礼乐制度的建立为维系手段的社会和谐。这种“和谐”只是建立在封建等级制基础上的一种道德理想,它本身有着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来说,所谓和谐社会的建构,仅仅依靠道德自律和道德教化是不够的,只有先从改善民生、健全民主与法制入手才是根本的出路。  [关键词]先秦;儒家;和谐思想  [中图分类号]

2、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4-0106-05    “和谐”(或简称为“和”、“谐”、“合”)是中国古代哲学(以及政治学、伦理学、美学等等)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古代哲学有关和谐的思想既具有本体论的色彩也具有价值论的意义。首先,从宇宙全体的范围来说,和谐是自然界或宇宙之“道”所固有的特性,如《老子·四十二章》中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此意义上,和谐也是宇宙万物之所以“生”(存在、生成)的根据和前提,如《荀子·天论》中说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其次,从社会人生的范围来说,和谐既是社会稳定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也

3、是个人事业获得成功的保障,或者也可以说是社会安定和人生幸福的最高理想,如《中庸》中说的:“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及《周易·乾·文言》中说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道、禅三家都讲和谐。相比之下,儒家讲得最多。儒家讲和谐,重点是在政治和伦理方面。它关于政治和伦理的思想,关于“先王之道”和圣贤、君子人格的理念,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看法,在本质上是以“和”作为根据和原则,并以“和”的实现作为最高目标的。儒家的和谐思想,对于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培植个体的道德人格,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囿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局限,这种思想

4、也表现出难以克服的矛盾和无法得到真正落实的困惑。    一 “和谐”一词的本义    “和谐”一词是由“和”与“谐”两个原本单独使用的字组成。“和”与“谐”的意思相近,其共同的含义是指不同事物(首先是指声音)相互配合与协调的状态。而如果作动词使用,则指的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原本相异和不同的事物彼此配合与协调为一个整体。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和”不是没有差异的“同”,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或者说是动态的平衡和多样的统一(甚至是对立面的统一),是多样或对立的事物之间相互限制、约束的结果。所以《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差异性和多样

5、性的消解,更不意味着原则和道义的缺失,因为“和”是以合“道”为首要原则的。  在古汉字系统中,“和”也写作“味”、“铄”、“盂”等。这些字原来都各有所指,而后来则一律写作“和”。“和”、“味”、“觫”、“益”等字都具有把不同事物或事物的不同方面配合、协调在一起的意思。  “和”是古代战车上的一种铃铛,如刘向《说苑·谈丛》中说的:“鸾(通銮——引注)设于镳,和设于轼。马动而鸾鸣,鸾鸣而和应,行之节也。”“味”是“和”的异体字,也指不同声音的彼此呼应。《集韵》谓:“和,古书作睬。”《说文解字》谓:“味,相窨(即应——引注)也。从口,禾声。”“和”、“啄”,都是指高低、清浊、长短不一的声音前

6、后相续的呼应。这种呼应是形成声音节奏从而给人以和谐之感的关键,如《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易·中孚》中所说的“呜鹤在阴,其子和之”,以及《大戴礼记·五帝德》中所说的“和以钟鼓。”“铄”与“龠”有关。“龠”是一种竹管制成的乐器(有三孔、六孔、七孔之分)。许慎《说文解字》谓:“龠,乐之竹管。”而且,这种乐器的作用是用来配合其他乐器的演奏(也即有“相应”的意思),并使其他乐器的声音协调一致,以便形成统一的节奏和韵律。“龠”其实也就是《尚书·虞夏书》中所说的“声依永,律和声”中的“律”(律管)。《玉篇》谓:“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而“铄

7、”是指通过“龠”来使声音协调,故《说文解字》谓:“赫,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岙”的本义是指用来调和各种味道的专用器皿,如《广韵》所谓:“盂,调五昧器。”同时也有使不同的味道混合协调在一起的意思,如《说文解字》所谓:“岙,调味也。”“蚕”在汉代以后也写作“和”,即《玉篇》所谓:“岙,今作和。”  “谐”的古字是“储”,《说文解字》说:“艚,乐和储也。从龠,皆声,虞书目八音克储。”《玉篇》谓:“黼,今作谐。”而关于“谐”,《说文解字》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