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的完成

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的完成

ID:20647679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4

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的完成  _第1页
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的完成  _第2页
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的完成  _第3页
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的完成  _第4页
资源描述:

《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的完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的完成  内容摘要:文章对勋伯格的创作生平作了简单描述,并对他的创作风格进行评述,从而阐明勋伯格的表现主义的完成。  关键词:勋伯格 浪漫主义 表现主义转型 表现主义  19世纪末,浪漫主义晚期的唯我论把人带向类似于绝望的境地,一些作曲家要求超越与逃避自我,将个人感情从音乐中排除出去。以勋伯格(SchoenbergArnol1874—1951)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也就应运而生了。  20世纪,西方的表现主义首先出现于绘画艺术,后扩展到文学、音乐等领域,它作为一种艺术思想与表现手法由来已久。表现主义是相对印象主义而言的,印象主义是欣赏和捕捉外部世界

2、的光影色彩的印象,强调是一种客观的感觉。表现主义抓住的却是人的内心和灵魂深处的感受和体验,着力挖掘的是精神世界深隐之处。勋伯格说:“我们的心灵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这种表现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体验,它是唯一真实的。  勋伯格,奥地利作曲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家庭,主要依靠自学成才,1894年曾随亚历山大·冯·策姆林斯基①学习对位,这是勋伯格一生中所得到的唯一正统的音乐教育课程。1911年至20年代,执教于柏林和维也纳。1933年前往美国,定居加利福尼亚,1940年入美国籍。除了有大量的作品外,他还着有《和声学》(1911;亚当斯德英译本,1948)是当代最重要的和声

3、论着之一;《和声的结构功能》(汉译本1981);另撰有《风格与思想》(1949)和《作曲基本原理》(1948),1907—1910年间作大量画幅,其中有不少为自画像。    一、勋伯格的浪漫主义    勋伯格的音乐是从晚期浪漫主义出发,他有着深厚的传统音乐的根底,年轻时曾是瓦格纳的忠实追随者,所以早期的作品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从他的作品中也能找到一些模仿的痕迹,如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1899年),变化音体系的乐汇显然来自瓦格纳(aherGustav1860—1911)的感觉。  在1901年他创作了一部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交响歌剧《细语歌谣》。这个作品需要五个独唱演员

4、、一个朗诵者、三个四部男声合唱、一个八部混声合唱和一个巨大的管弦乐队(有八支长笛、十支号和七支长号),无论在音乐结构上还是在演出规模上,勋伯格都将浪漫主义表现到了极限。就连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交响曲)如此庞大的交响曲作品形象在《细语歌谣》面前也为之逊色。这是勋伯格浪漫主义的巅峰时期。虽然他在写法上受到一些作曲家的影响,但在作品中已经能反映出他的创作精神。    二、勋伯格表现主义音乐的转型    在《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之后,勋伯格总是感到自己受到了传统的形式和技巧的抑制,于是便开始退出浪漫主义领域,使音乐从自然音阶里甚至是调式里摆脱出来,越来越多地关注构思问题,而

5、此时的他已不那么受人欢迎了。1907年《d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公演,由于情绪变化幅度极大,大段的震音和靠近琴码的拉奏这些具有特殊演奏效果的演奏方式使听赏者难以接受,最后以公演的失败而告终。勋伯格从此以后的作品,逐渐抛弃了调性和传统的依赖于调式的作曲技法,摒弃了浪漫主义自传性、抒情性的特征。1908年他又公演了《室内交响曲》和《第二弦乐四重奏》,这两首作品出现了排除调性含义的复杂的和声手法,充斥了复杂的和弦和调性缺位,刻意追求对位。演出再次失败,听众不能理解他用音乐表现的内心所感受到的压抑、恐惧、苦闷、绝望和疯狂的情绪。德国作曲家埃斯勒这样评价勋伯格:“没有使他出生的

6、社会秩序变形,没有将它美化,没有给它涂脂抹粉。他在他的时代、他的阶级面前举起了一面镜子,镜子里所照出的不是美的,但却是真实的。”当时的社会环境确实不容乐观,两次世界大战、多变的世界格局,使人目睹到的尽是绝望,人不知如何改变现实,而此时只有自己的情绪才是真实的。这就巩固了表现主义的思想基础,就像勋伯格说的:“艺术家为之奋斗的最伟大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表现他自己。”②  勋伯格仍以革新的精神坚定地探索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此时他考虑的问题是没有了音的和谐标准,没有了乐曲的组织,该如何进行创作,还有用非调性语言进行创作时如何做到理智地控制好旋律及和声的动力,以最直接的方式

7、描述最真实的现状。在接触到德彪西、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以及马蒂亚斯·豪尔的音乐理论,他的音乐观也逐渐确立下来,但创作上依然没有明确的方向。他求助于抽象派画家康丁斯基,在康丁斯基的帮助下进行现代绘画,也由此总结出无调性音乐的原则:用简洁的音乐语言描写直觉,在极度的感情激动与特别简短之间的平衡,经过异化的富于表现力的和声。于是诞生了《五首管弦乐曲》(1909年)、音乐话剧《期待》(1909年)、配乐朗诵《月迷彼埃罗》(1912年)和配乐戏剧《幸福之手》(1913年),作品中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和声体系,把我们熟知的那种和声抛弃。  正像一些表现主义画家描绘事物时常用变形和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