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625596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4
《《冷热与温度》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冷热与温度》说课稿一、说教材《冷热与温度》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教材通过“了解温度计的作用”、“学习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识“冷热与温度”;从结构上看,这一单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的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冷热与温度》中形成的温度的概念和使用温度计的技能,是后两课及整个单元的基础。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概
2、括热水变凉的规律;2、能解释热水变凉的原因。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2、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3、能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记录数据。2、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教学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二、说学情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
3、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三、说教学方法1、讲授法:合适的内容、适当的时机,选择直接向学生讲授知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温度计的发明史等,即可直接讲授,此时,探究则显得毫无意义。2、探究法:学生的好奇心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科学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获得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3、实验法:实验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4、、收集数据、分析解释的科学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4、讨论法:适时的讨论,不同观点的碰撞,可让学生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已的观点。四、说教学准备:烧杯、冷热水、水温计、铁架台、记录表。五、说教学过程(一)利用错觉,认识温度和温度计。课的一开始,我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把两个手指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中,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设计这个活动,是为了通过学生两个手指对同一杯温水产生的错觉,让学生认识到,光凭自已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准确反映物体的冷热,必须用一个科学仪器,从而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
5、度,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此时,学生对温度计肯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学转入第二个环节。(二)初次实践,学习使用温度计。为了让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我分三步达成目标:1、演示讲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2、模仿操作练习3、实际测量三杯水的温度这三步教学,是从观察、模仿到实践,逐步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第一步,我采用的演示讲解法。这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知识,个人认为没有探究的价值,宜作直接讲解,但现场的演示是必须的,并且我为学生总结出四字操作口诀:“拿、放、等、读”,方便学生掌握。第二步是模仿,让学生按四字口诀模仿练习,将观察到的方法进一
6、步内化成技能,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发现学生的操作错误,及时纠正。第三步是独立操作,分别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并作记录。此活动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让学生能正确操作,熟练掌握,二是验证课开始的实验,证明手指的感觉确实是错的,而用科学仪器,无论测多少次,温度都不会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是经得起多次验证的。通过这三个步骤,学生已能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三)合作探究,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小学科学的重要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我选择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热水变凉,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
7、。这个活动,我分四个环节来完成,一是讨论预测,二是实验验证,三是整理分析,四是探讨解释,这是一个相对典型、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机会。在讨论预测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观点,他们的依据,都来自生活经验,学生可能说有规律,也可能说没有规律,可能先快后慢,也可能说先慢后快,都不要否定学生的观点。在实验验证环节,为了连续测量的方便,我用铁架台固定住温度计,并且和学生商定,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便于整理分析,学生们有了前面使用温度计的基础,能很好地完成此项实验。有了亲手采集到的数据,学生就可以进行整理分析了。我想要说明
8、的是,学生记录时用的是单式统计表,而教材在此之后安排学生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而这一数学知识,要在四年级下学期才学习,所以,我选择就让学生对单式统计表进行分析,实践证明,同样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经过学生的分析,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