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574444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3
《胃脘痛从肝论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胃脘痛从肝论治[论文关键词]胃脘痛;从肝论治 [论文摘要]由肝与胃的生理病理关系探讨胃脘痛从肝论治。肝胃失和,气机不通是胃脘痛的主要病机,治疗以通为要,以肝胃同治为原则,以疏肝和胃为常法。 胃脘痛,亦称胃痛,古称“心痛”、“真心痛”,是脾胃病证中最为常见症状之一,虽病在胃,主症为痛,但多本于肝而形于胃。胃脘痛虽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但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情志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据临床观察,胃脘痛的诱发或加重,多与情志不遂所致肝郁有关。张世筠等[1]以流行病调查的方式,分析肝证与胃痛的关系
2、,结果表明肝证积分越高,则越易罹患胃痛。钟洪等[2]对近年来辨治的160例慢性胃痛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肝郁为主要表现者达120例。 1从肝论治的生理病理基础 中医学认为,脏腑病变,有本脏自病,有他脏影响,个人认为临床上常因肝郁失疏导致胃脘痛者尤为多见。从解剖结构上看:脾胃同居中焦,与肝胆相邻;从五行生克关系看:胃属土主受纳,肝属木主疏泄,生理上土需木疏,土得木而达;木赖土荣,木得土而发,即胃的纳腐功能、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均赖肝胆疏泄的帮助,才能正常完成,《血证论》云:“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以血为体
3、,以气为用,肝血充盈,才能保证肝胆疏泄功能正常,而肝血则有赖脾胃水谷精微的化生,由于生理上肝胃功能联系密切,所以病理上必然会相互影响累及。肝为五脏之贼,木克土是五行之常理,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可致胃呆滞不化,胃气壅滞;若饮食不节,伤胃致虚,则肝木易横逆犯胃,可见肝胆失疏,不论虚实,必横逆克犯脾胃,导致肝胃不和,胃腑气机不通而发病作痛,故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上述说明肝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病理联系,胃脘痛从肝论治符合其病因病机。 2从肝论治常法为疏肝和胃 胃和的关键在于肝胃和协,才能保证其润降。若肝失疏
4、泄,致胃气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形成气滞、湿阻、热郁、食积等种种胃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就是说肝气郁结是引起胃脘气机不通而痛的原由,所以治疗胃脘痛以疏通为要;以肝胃同治为基本原则;以疏肝和胃为其常法,若肝气疏泄,胃得和降,何痛之有?疏肝包括抑肝、平肝、泄肝、清肝、柔肝、养肝等;和胃包括清胃、养胃、益胃等。 3从肝论治常见证候 3.1肝胃不和 本证多因精神刺激或情志不遂,致气郁伤肝,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不通而痛。表现气滞为主之胃脘痛,常以胃脘胀痛,攻撑连胁,胸闷嗳气,善太息
5、,脉弦,遇忧或怒发作或加重为辨证要点。《内经》云:“木郁达之。”故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使肝复疏泄,胃复和降,气机通畅,疼痛自消。 病案举例:患者,男,47岁,干部。诉曾患肝炎,现脘腹胀闷作痛,痛引右胁,食冷物或发怒则剧,嗳气则舒,善太息,口微渴,查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诊断:胃脘痛,辨属肝郁气滞证,治予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组方:柴胡10g,白芍12g,木香10g,郁金10g,陈皮12g,延胡索10g,旋覆花10g(包),炒麦芽10g,白豆蔻6g。1剂/d,3次/d,服10剂,药后痛止胀轻,调治1个
6、月后,改服逍遥丸善后,病情稳定。 3.2肝郁胃热 本证多因郁怒伤肝,肝郁生热,横逆乘胃,致胃热气滞,气机不通而痛。常以胃脘灼痛,泛酸,口干苦,心烦易怒,脉弦数为辨证要点。《内经》云:“火郁发之。”若肝胃有热不清,则胃气无以下降,气滞不理,则胃气不通,故治宜清肝柔肝,理气和胃。使热清津还,胃得和降,则胃痛吐酸等自愈。 病案举例:患者,男,38岁,工人。诉胃脘胀痛反复发作8年。现胃脘隐痛,胀闷,泛酸嘈杂,嗳气,大便不成形,查苔黄腻,脉弦。胃镜示:“萎缩性胃炎”,诊断:“胃脘痛”。辨属:肝胃郁热,内蕴痰湿,治予清肝和胃,理气化
7、湿,方选“左金丸”合“连朴饮”加减。用川黄连6g,吴茱萸3g,川朴10g,蒲公英10g,栀子12g,茯苓12g,丹皮12g,丹参12g,甘草6g。1剂/d,3次/d,服5剂。二诊:上症转轻,苔腻化,食欲渐佳,但多食则胃脘不适,肠鸣,守方加炒谷芽、山药各12g,续服2个月,热清郁自通,胃脘不痛。胃镜复查:逆转为“浅表性胃炎”。3.3肝火伤阴 本证多因肝气有余,气郁化火,横逆客胃,劫烁胃阴,使胃失濡润,胃气涩滞不通而痛。以胃脘隐痛或灼痛,口燥咽干,纳食不香,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内经》云:“燥者濡之。”治疗若不柔肝,则不
8、能涵养其横逆之气;不养阴,则难复胃降之和,故予清肝泻火。 4讨论 胃痛从肝论治,虽强调治重在肝,但胃痛毕竟病位在胃,由于病理上肝胃彼此互相影响,不论胃痛何证,治疗时必须注意胃腑的通和特性,即治肝顾胃,肝胃同治,同时还应注意肝与胃患病先后主次,有所选择和侧重。如治肝不应,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