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531778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3
《“猜想”在化学教学中的适时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猜想”在化学教学中的适时应用“猜想”在化学教学中的适时应用“猜想”在化学教学中的适时应用 初中学生正处于体力、精力迅速发展的时期,观察敏锐,思维活跃,富于想象,敢于探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中表现出创造力的常常是少数人,而多数人则习惯于单纯的吸收、记忆、理解教材所规定的知识。最近的一次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科协进行的社会调查显示,中国逾八成青少年缺少创造力,具有初步的创造人格和创造力特征的青少年比率比较低。这种现象并不完全是天赋素质的差异所决定的,而是长期以来所受到的教育以及生活环境影响的
2、结果。正是那些面面俱到的授课方法、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被动刻板的学习要求,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越是“讲深讲透”,越是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越不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相反,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创造力是可由训练而获得提高。通过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有可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飞速发展。运用猜想寓于日常的教学之中,正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养成探究习惯,提高创造力的途径之一。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在初中化学中应用猜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知识积累,使他们的记忆理
3、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多种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整个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因此,应用猜想是落实学科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方法。 猜想的设置是一种教学艺术。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迷雾而又引人入胜的情景,提出既不是唾手可得,又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运用直觉、联想去猜测,去活化思维。老师则乘机诱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下面举例说明猜想在化学教学中的适时应用。 1、运用猜想总
4、结物质的规律性。 例如《一氧化碳》教学结尾,可以不用通常的泛泛归纳罗列,而是向学生描述下面的情景:某夜晚,靠近房门的厨房里,煤气泄漏了相当一段时间。当主人从外面进入并习惯性地打开门边的电灯开关时,你猜想一下将会发生什么情况?有的学生猜想主人会立即窒息在地;有的学生猜想房子会着火;有的学生猜想会引起爆炸等等。老师请他们各自谈谈猜想的依据。这时学生就会一一道出CO有毒性;CO会燃烧,开电灯时产生的电火花会点燃CO;点燃不纯氢气可能引起爆炸,那么点燃CO和空气的混合物也有可能产生爆炸,就象电影中的镜头一
5、样……。在充满想象的猜想中,学生对CO的有关性质作了全面的回顾,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既总结了规律,又加深了记忆。 上述猜想都是建立在类比、联想的基础上,根据两事物的相同方面,推论其他方面;或者联系相似、相关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产生知识迁移,寻求正确答案。 2、运用猜想巧解化学选择题。 例题:X、Y两种元素可形成甲、乙两种化合物。已知在甲中X元素占%,在乙中X元素占%,若甲的化学式是XY2,则乙的化学式是()。 A、X2YB、XYC、X2Y3D、X2Y5 本题中X、Y的相对原子质量都
6、是模糊的,无法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精确计算得出乙的化学式。所以要求学生通过分析题意,去猜想备选答案中哪一个是合理的。那么从何着手呢?教师可以提示: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与原子个数的比例有关,引导学生从甲、乙两化合物中X元素的含量变化中去思索判断。运用数学推理,学生猜测乙的化学式中X与Y的原子个数比肯定小于1:2。因此,可能的答案是X2Y5。 解析比较繁杂的化学习题时,可以启发学生从已知的或相关的简单条件切入,运用分析、综合,进行猜想,从而发现复杂现象的本质或解决问题的方向。 3、运用猜想引入知识点
7、。 《化学肥料》一节讲到钾肥时,介绍农村中农民常用草木灰做钾肥,因为草木灰的成分主要是K2CO3。那么K2CO3的水溶液呈什么性质呢?请大家猜猜看。初中生还没有学过盐类水解的知识,一开始自然感到困惑。这时教师点拨:我们所学过的盐类,它们的水溶液酸碱性如何?有的学生联想到纯碱溶液呈碱性,而K2CO3和Na2CO3都是活泼金属的碳酸盐,因此大胆猜测K2CO3也是碱性的。老师请他们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最后,再进一步告诉学生,铵盐与碱性物质混和容易分解放出氨气,所以,草木灰不宜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以防
8、降低肥效。这样,这部分知识学生就学的比较活了。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因此要鼓励学生有猜想的胆量、有不怕猜错的勇气,不断开拓思维的空间。但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用猜想必须建立在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要注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以便能有的放矢,猜而有得。在学生没有获得必要的知识准备,掌握必须的基本技能之前,让学生去“猜想”,去“发现”,必然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