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528911
大小:1.15 M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3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49、50页教学背景分析:《千米的认识》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的内容。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一年级:认识了米(m)、厘米(cm)、毫米(mm)3个长度单位。联系实际,认识米尺,通过测量常见物体等活动建立1米、1厘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能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初步会用米和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和画线段(限整厘米)。初步会用目测或不同器具,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大约几厘米或几米。二年级:认识
2、千克(kg)、克(g)2个质量单位。在实际操作中初步建立1千克、1克的量感。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根据前测分析:约有75%的学生对于“千米”这个新知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曾听到或看到过这个长度单位,并约有35%的学生知道“公里”就是“千米”。2、学生学习存在的困难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会看到或听到到用千米(公里)表示较长的路程,但学生缺乏对1千米长度的体验,因此建立“千米“的量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2、联系生活实际,建立“千米”的量感,并知道可以用步测等方法对长度进行估测。3、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观察、比较、猜想与验证等数学方法。4、通过数学学习活动,感受千米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千米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1、通过体验,建立“千米”的量感。2、千米、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建立“千米”的量感。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1、自制多媒体课件。包括教材插图,校园内的操场图,校门外至车站的图片等和1千米5嘉定区普通小学的视频录像等。2、小练习纸、小实践记录纸。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1、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学校操场的直道长大约为110();小胖身高142();一块橡皮的厚约12();嘉定到上海人民广场的距离为36()。【设计意图:复
4、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并引发认知冲突,初步感知千米产生的必要性。】3、 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二、探究新知1、初步建立“千米”的量感(1)出示高速公路上的路程指示牌从这些路牌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BA化学工业区用数射线表示:01003005001000米(2)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千米=1000米【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通过观察路牌标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通过“数射线”以数形结合的方式揭示千米与米的进率关系。】2、体验1千米的长度(1)算一算:5嘉定区普通小学①运动场的标准环形跑道,通常一圈是400m,1km是几圈?②普通小学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1
5、km要几圈?③从普小校门出去右转一直到前方的车站,这一段距离大约是100米。1千米有这样的几段?(2)估一估:①猜想:10个100米的长度。②验证:播放视频。③估测:从家出发后1千米的路程。A、交流B、认识步测、计时的方法C、实践验证(见后面作业:课后小实践)(3)想一想:纵向感知1千米的长度。【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校园、路段为例提供动态化的学习材料,通过多维度感知“1千米”的长度。在猜想、估测、验证中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从而比较清晰地建立1千米的量感。】3、千米与米的换算(1)交流读法(2)单位换算【设计意图:在读法中感悟千米与米的进率;在换算中通过“千克
6、与克”换算方法的迁移,体会换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千米与米的互换。】三、巩固练习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嘉定到上海人民广场的距离为36千米。5嘉定区普通小学1、独立完成。2、交流反馈。【设计意图:通过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一步巩固对千米的量感。通过对32000千米长度单位的选用进行辨析,进一步体会千米产生的必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较的数学方法。】四、全课总结完善长度单位的认知结构。五、拓展应用你打算选择哪一种出行方式去南翔古漪园,说说你的理由。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公里)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千米kmkm米m1千米就是10个100米。厘米cm毫米mm作业设计:5嘉定区
7、普通小学实践作业同学们:请利用双休日,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体验1千米”的实践活动。(1)走一走我走100米,时间大约用了分钟,步数大约为步;(2)算一算我走1千米,时间大约需要分钟,步数大约需要步;(3)体验1千米从我家出发一直走到,这段路大约长1千米。家长评价:☆☆☆☆☆5嘉定区普通小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