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96871
大小:72.08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13
《反语认知的概念整合理论解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反语认知的概念整合理论解释论文关键词:反语概念整合理论心理认知论文摘要:反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在近四十年里引起了各个相关领域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心理空间理论发展到概念整合理论,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反语,发现反语的认知总是表现为:各种信息在整合过程中会与说话者的输入心理空间I相冲突,经过整合后,才能得出输入空间I是反语空间的结论,这为反语的认知提供了有效的解释力。编辑。1.引语反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历史漫长,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修辞学阶段、现代语言学阶段和认知语言学阶段。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反语是文学领域里常用的一种修辞格,以正面的话语
2、表迗反面的意思,或者以反面的语言表迗正面的意思。使用反语表迗思想、观点或描绘事物,常常含有讽刺、幽默或揶愉的意味。现代语用学自Grice(1975:41-58)首次提出反语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次准则,听话者要理解反语中隐含的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含义。语用学者们如Leech(1983)、Searle(1979)以及Sperber和Wilson均强调要根据语境因素研究言语反语,分析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背景信息以及听话人的推理能反语认知的概念整合理论解释论文关键词:反语概念整合理论心理认知论文摘要:反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在近四十年里引起了各个相关领域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心理空间理论发展
3、到概念整合理论,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反语,发现反语的认知总是表现为:各种信息在整合过程中会与说话者的输入心理空间I相冲突,经过整合后,才能得出输入空间I是反语空间的结论,这为反语的认知提供了有效的解释力。编辑。1.引语反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历史漫长,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修辞学阶段、现代语言学阶段和认知语言学阶段。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反语是文学领域里常用的一种修辞格,以正面的话语表迗反面的意思,或者以反面的语言表迗正面的意思。使用反语表迗思想、观点或描绘事物,常常含有讽刺、幽默或揶愉的意味。现代语用学自Grice(1975:41-58)首次提
4、出反语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次准则,听话者要理解反语中隐含的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含义。语用学者们如Leech(1983)、Searle(1979)以及Sperber和Wilson均强调要根据语境因素研究言语反语,分析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背景信息以及听话人的推理能反语认知的概念整合理论解释论文关键词:反语概念整合理论心理认知论文摘要:反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在近四十年里引起了各个相关领域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心理空间理论发展到概念整合理论,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反语,发现反语的认知总是表现为:各种信息在整合过程中会与说话者的输入心理空间I相冲突,经过整合后,才能
5、得出输入空间I是反语空间的结论,这为反语的认知提供了有效的解释力。编辑。1.引语反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历史漫长,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修辞学阶段、现代语言学阶段和认知语言学阶段。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反语是文学领域里常用的一种修辞格,以正面的话语表迗反面的意思,或者以反面的语言表迗正面的意思。使用反语表迗思想、观点或描绘事物,常常含有讽刺、幽默或揶愉的意味。现代语用学自Grice(1975:41-58)首次提出反语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次准则,听话者要理解反语中隐含的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含义。语用学者们如Leech(1983)、Searle(1979)以及Sperber和Wilso
6、n均强调要根据语境因素研究言语反语,分析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背景信息以及听话人的推理能力。Roy、Holdcroft以及Haverkate则从纯语义学角度研究反语的语义特征。自Lakoff和Johnson,Gibbs和O’Brien以来,反语研究走向了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反语的研究之路。在国内,反语研究也经历了从以往常见的文学修辞研究走向语言学研究的类似过程。近年来,从心理语言学或认知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研究也已经并不鲜见。比较成熟的语言学研究有刘正光这一方面的综述;曾衍桃则从语言学和非语言学两大板块进行综述。反语的语用和认知研究反映了近年该主题的研究取向,本文第二小节中提到的多位
7、学者的论文都是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展示。反语的回应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研究以及复合空间理论最受关注。笔者在此专文中拟从心理空间理论的新发展一一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反语。1.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历史发展美国加州认知科学系著名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于1985年出版了影响重大的著作《心理空间》,心理空间理论成为运用心理学有关理论展现语言运作中认知因素的一个成功尝试。在此后的一系列著作中,特别是在Fauconnier和MarkTurner(1998;2002)二人合作的著作中,Fauconnier和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