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66448
大小:2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0
《倒数认识.冯艳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教科书第24——25页,例1、例2,练习六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严谨好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理解倒数意义1.问题导入,确定研究主题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天天与数打交道,也总结出关于数的运算规律,如:一个数和1相乘还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是0;一个数除以它本身结果得1……像这些运算中有着非常稳定的规律,说明两个数的关系比较稳定,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个数的关系。出示例题1:(开展小组活动
2、,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8/3x3/8 7/15x15/7 5x1/5 1/12x122.小组交流,汇报情况。 生1:第一个分数中的分母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第一个分数中的分子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 生2:通过计算,发现每组两个数的乘积都得1。3.师:是不是都是这种情况?好我们举例子师生共同举例,加深体验。4.小结:具有这种关系的数叫互为倒数。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二、提出疑问,加深理解1.小组讨论: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在这个概念中,你认为哪个词更关键?为什么?2.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1)“互为”是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3、如:3/8和8/3中,不能说3/8是倒数,应该说3/8是8/3的倒数,说清楚谁是谁的倒数。(2)乘积是1非常关键,如果乘积不是1的两个数就不能称为“互为倒数”。三、运用概念,探讨方法出示例2,找一找哪两个数互为倒数?3/567/25/31/612/70汇报找的结果,并说说怎样找的?1.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2.看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否分别颠倒了位置。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比较快?(第二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得到。)通过具体实例总结归纳找倒数的方法。(1)找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2)找整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补充完善概念1.思考:0
4、和1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它的倒数是几?如果没有,为什么?1.关于1的倒数。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2.关于0的倒数。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2.小组交流汇报3.小结: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时,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如果是整数或小数,先化成分数,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五、巩固练习。1.练习六第3题,判断并说明理由。2.第4题,连线,订正。3.游戏,
5、互说倒数。(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一开始创设问题,理解倒数的意义。从两个数的关系入手,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构建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本节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
6、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索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中体会成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特别是在探究倒数的意义与求倒数的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观察,去归纳,去总结。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还采用同桌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
7、,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究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在课后的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多种题型,通过这些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最后在全课的小结中再次提出问题,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