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63509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3
《精心预设 动态生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精心预设动态生成“预设”“生成”在实施新课程的近几年里也算得是两个高频词了,在X上看到一些言论,特别有的一线中小学教师是对“生成”似乎还有点陌生。其实,“预设”与“生成”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就有,老师们不必对它们惊愕。“预设”主要是指备课或说课前准备,这是我们很熟悉的,“生成”呢,在过去我们强调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备教材、备学生,这里的备学生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就在考虑课堂中的生成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生成必须有足够的“预设”作为铺垫,否则“生成”
2、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末。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应是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1精心预设,准备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有预设的一面,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一切的预设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那么如何有效的预设呢? 1.1创设生动的情境 在一节课开始之前就预设一个情境,让学生马上进入课堂氛围中,这是每位老师首先要考虑解决的问题,如在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之前,笔者找到根据她的词改编的歌曲《一剪梅》,然后下载给学生听
3、,让会唱的学生跟着哼唱,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了教师预设的学习情境中。 1.2预设学生的已知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因此,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我们应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3预设学生的“未知”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
4、是“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2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著名教授叶澜先生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实施
5、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2.1活用预设,灵活生成 我们在听课期间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上课时,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答得很漂亮,和教学主题紧密联系,可上课老师却置之不理,一定要学生说出自己心里早就预设好的答案,冷落了学生的大量生成资源,因而熄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听课的老师坐在下面都听急了,笔者想当时执教的老师可能还埋怨学生不合作。长而久之,我们学生的回答,便会成了猜答案,成了配合老师,迎合老师,为老师服务了。 2.2整合预设,调整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课前会预测学生的信息走向,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
6、不到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一些富有个性化的错误。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教师要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把它作为教学资源,调整、重组教学进程,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教学二度设计。通过师生、生生间不同组合的双向互动,让教学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2.3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往往会取
7、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位教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当讲到八国联军在我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圆明园的毁灭难道与我们中国人没有关系吗?”教师没有理会课堂上的生成问题,而是继续讲自己的课。结果,该学生就一脸茫然地听课。 在这节课上,因学生阅读的情感获得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偏差,教师如果能够果断地放弃预设,机智地对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与学生共同探究,既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不仅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