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53853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3
《上博简《鲁邦大旱》虚词札记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上博简《鲁邦大旱》虚词札记一、殹子贑曰否殹吾子女重命其与(欤)三公岂不饱梁食肉才(哉)殹亡(无)女(如)庶民何六“殹”,马承源先生读为“也”,【1】何琳仪先生读为“繄”,【2】俞志慧先生读为“抑”。【3】何、俞二先生都认为此字是语首助词。按:马先生所释不误。此字不应读为“繄”,“繄”用作语首助词,典籍中多训为“是”,起到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如《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韦昭注:“繄,是也。”所以“繄”不可能引导疑问句。而“欤”“何”用于句尾,都是典型的疑问语气词,因此“殹”读为“繄”恐难成立。实际上,“某人(问)曰:‘……乎(欤)
2、?’某人(对)曰:‘否也。’”这样的句式典籍中习见。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否)也,夔非一足也。”齐宣王问匡倩曰:“儒者博乎?”曰:“不(否)也。”……又问曰:“儒者弋乎?”曰:“不(否)也。……”又问:“儒者鼓瑟乎?”曰:“不(否)也。……”因此,第三简中“殹”不必连属下文,可径直断为:“子贑曰:‘否殹(也)。’”“殹”属影母脂部,“抑”属影母质部,为阴入对转,可以通假。但“抑”用于两个问句之闲时,多为选择连词,且两个问句的句式规整,通常作“……乎(欤)?抑……乎(欤)?”如《左传
3、·哀公二十六年》:“子将大灭卫乎?抑纳君而已乎?”《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欤)?抑与之与(欤)?”很明显,从句式上说,第六简中“岂……才(哉)殹……何”绝非选择问句,“殹”连接的乃是一个反问句和一个带有疑问语气的感叹句。因此在第六简中,“殹”不当读为“抑”。“哉也”连用,作为句末语气词,极为罕见,通常作“也哉”,如《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左传·襄公九年》:“我实不德,而要人以盟,岂礼也哉?”但“哉也”连用,典籍中亦有例,如《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又“无如……何?”乃固定句式,
4、如《礼记·哀公问》:“公曰:‘寡人既闻此言也,无如后罪何?’”因此,第六简可断句为:“公岂不饱梁食肉才(哉)殹(也)?亡(无)女(如)庶民何?”另,上博简《子羔》第九简:子羔昏(问)于孔子曰:“三王之作也,皆人子也,而其父贱而不足称也与(欤)?殹亦城(成)天子也与(欤)?”刘乐贤先生将“与殹”连属,读为“举也”,【4】恐非。“殹”,马承源先生未释。陈剑先生读为“抑”而未释。【5】按:断句当从原释者。从句式及语义不难判断,“……也与(欤)?殹亦……也与(欤)?”显然是选择疑问句。“殹”,当从陈说。前文已述,“殹”、“抑”为阴入对转,故“殹”可通“抑”。“抑亦
5、”作为选择连词,【6】典籍中习见。如《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以往我们只知道“殹”字“秦人借为语词……周秦人以‘殹’为‘也’”(段玉裁注),上博简的公布扩大了我们对此字的认识,战国时期楚系文字也存在这种用法,并且还有以“殹”为“抑”作选择连词的文例,值得引起重视。二、或其欲雨或甚于我,或必寺{从虍从壬}名{从虍从壬}四“或甚于”之“或”,马承源先生读作本义字,“或必”之“或”,则读作“何”。【7】以上二“或”,何琳仪先生皆训为“又”。【2】按:“或甚于”之“或
6、”当读为“有”,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或,犹‘有’也。”【8】如《孟子·公孙丑下》:“夫既或治之。”赵岐注:“或,有也。”“有”属匣母之部,“或”属匣母职部,为阴入对转,故可通假。“有甚于”一语恒见于典籍,如《孟子·告子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又有甚于此。”“或必”之“或”,可从马说,读作“何”,属旁对转。尽管缺乏传世文献的通假字例,但依“或甚于”之“或”的对转关系而推之,“或”读作“何”自可通。“何必”是表否定的反诘语气词,与简文语境相符,文意贯通。
7、另,“或(何)必寺{从虍从壬}名{从虍从壬}”之“寺”马先生读为“恃”,刘乐贤先生读为“待”。【4】当从刘说。先秦典籍中“何必”多与“待”连属,构成常语,如《韩非子·难势》:“使中手御之,追速致远,可以及也,而千里而日致也,何必待古之王良乎?”《战国策·齐策》:“色与马取于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又,两“{从虍从壬}”字,马先生俱读为“乎”,似未妥。从文例上说,“何必待”后应接名词、代词或谓词性短语,故此句应读为:“何必待吾名乎?”三、女(若)之何哉……〔女〕之何才(哉)?”“孔子曰:“……”二按:依传世文献的文例及《鲁邦大旱》的通假字例,可在“之”前补一
8、“女”字,读为“若”。“若之何”乃常语,可作复合动词,【9】当“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