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簡《魯邦大旱》虚詞劄記

上博簡《魯邦大旱》虚詞劄記

ID:20383000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1

上博簡《魯邦大旱》虚詞劄記_第1页
上博簡《魯邦大旱》虚詞劄記_第2页
上博簡《魯邦大旱》虚詞劄記_第3页
上博簡《魯邦大旱》虚詞劄記_第4页
上博簡《魯邦大旱》虚詞劄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博簡《魯邦大旱》虚詞劄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上博簡《魯邦大旱》虚詞劄記一、殹子贑曰否殹吾子女重命其與(歟)三公豈不飽梁食肉才(哉)殹亡(無)女(如)庶民何六“殹”,馬承源先生讀爲“也”,【1】何琳儀先生讀爲“繄”,【2】俞志慧先生讀爲“抑”。【3】何、俞二先生都認爲此字是語首助詞。按:馬先生所釋不误。此字不应讀爲“繄”,“繄”用作語首助詞,典籍中多訓爲“是”,起到加强肯定語氣的作用,如《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韋昭注:“繄,是也。”所以“繄”不可能引導疑問句。而“歟”“何”用於句尾,都是典型的疑問語氣詞,因此“殹”讀爲“繄”恐難

2、成立。實际上,“某人(問)曰:‘……乎(歟)?’某人(對)曰:‘否也。’”這样的句式典籍中習見。如《韓非子·外儲説左下》: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對曰:“不(否)也,夔非一足也。”齊宣王問匡倩曰:“儒者博乎?”曰:“不(否)也。”……又問曰:“儒者弋乎?”曰:“不(否)也。……”又問:“儒者鼓瑟乎?”曰:“不(否)也。……”因此,第三簡中“殹”不必連屬下文,可径直断爲:“子贑曰:‘否殹(也)。’”“殹”屬影母脂部,“抑”屬影母質部,爲阴入對轉,可以通假。但“抑”用於两个問句之閒

3、時,多爲選擇連詞,且两个問句的句式规整,通常作“……乎(歟)?抑……乎(歟)?”如《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子将大灭衛乎?抑納君而已乎?”《論語·學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歟)?抑與之與(歟)?”很明顯,從句式上説,第六簡中“豈……才(哉)殹……何”絶非選擇問句,“殹”連接的乃是一个反問句和一个帶有疑問語氣的感嘆句。因此在第六簡中,“殹”不當讀爲“抑”。“哉也”連用,作爲句末語氣詞,極爲罕見,通常作“也哉”,如《論語·陽货》:“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左傳·襄公九年》:“我實不德,而要人

4、以盟,豈禮也哉?”但“哉也”連用,典籍中亦有例,如《孔子家語·子路初見》:“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又“無如……何?”乃固定句式,如《禮記·哀公問》:“公曰:‘寡人既聞此言也,無如後罪何?’”因此,第六簡可斷句爲:“公豈不飽梁食肉才(哉)殹(也)?亡(無)女(如)庶民何?”另,上博簡《子羔》第九簡:子羔昏(問)於孔子曰:“三王之作也,皆人子也,而其父賤而不足稱也與(歟)?殹亦城(成)天子也與(歟)?”劉樂賢先生将“與殹”連屬,讀爲“舉也”,【4】恐非。“殹”,馬承源先生未釋。陳劍先生讀爲“抑”而未釋。【5】按:

5、斷句當從原釋者。從句式及語義不難判斷,“……也與(歟)?殹亦……也與(歟)?”顯然是選擇疑問句。“殹”,當從陳説。前文已述,“殹”、“抑”爲阴入對轉,故“殹”可通“抑”。“抑亦”作爲選擇連詞,【6】典籍中習見。如《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盗跖之所築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盗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以往我們只知道“殹”字“秦人借爲語詞……周秦人以‘殹’爲‘也’”(段玉裁注),上博簡的公佈擴大了我們對此字的認識,戰國時期楚系文字也存在這种用法,並且還有以“殹”爲“抑”作選擇連詞的

6、文例,值得引起重視。二、或其欲雨或甚於我,或必寺{從虍從壬}名{從虍從壬}四“或甚於”之“或”,馬承源先生讀作本義字,“或必”之“或”,则讀作“何”。【7】以上二“或”,何琳儀先生皆訓爲“又”。【2】按:“或甚於”之“或”當讀爲“有”,清王引之《經传釋詞》卷三:“或,猶‘有’也。”【8】如《孟子·公孫丑下》:“夫既或治之。”趙岐注:“或,有也。”“有”屬匣母之部,“或”屬匣母職部,爲阴入對轉,故可通假。“有甚於”一語恒見於典籍,如《孟子·告子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於

7、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今又有甚於此。”“或必”之“或”,可從馬說,讀作“何”,屬旁對转。盡管缺乏傳世文獻的通假字例,但依“或甚於”之“或”的對轉关系而推之,“或”讀作“何”自可通。“何必”是表否定的反詰語氣詞,與簡文語境相符,文意贯通。另,“或(何)必寺{從虍從壬}名{從虍從壬}”之“寺”馬先生讀為“恃”,劉樂賢先生讀為“待”。【4】當從刘說。先秦典籍中“何必”多與“待”連屬,構成常語,如《韓非子·難勢》:“使中手御之,追速致遠,可以及也,而千里而日致也,何必待古之王良乎?”《戰國策·

8、齐策》:“色與馬取於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又,两“{從虍從壬}”字,馬先生俱讀為“乎”,似未妥。從文例上說,“何必待”後应接名詞、代詞或谓詞性短語,故此句应讀為:“何必待吾名乎?”三、女(若)之何哉……〔女〕之何才(哉)?”“孔子曰:“……”二按:依傳世文獻的文例及《魯邦大旱》的通假字例,可在“之”前补一“女”字,讀為“若”。“若之何”乃常語,可作复合動詞,【9】當“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