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4978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14
《林家河遗址林家河遗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林家河遗址林家河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镇林家河村。遗址地势较高,西、南两面与大丹河支流为邻,东北两面不远为埠岭,原面积约有4万平方米,后在修建公路、建立窑场及扩建新村的过程被彻底破坏。从普查材料可知,遗址文化堆积厚1米左右,黄褐色土,结构紧密,内含红烧土、陶片、兽骨等遗迹遗物。采集标本只有陶片,陶片以泥质磨光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未见其它陶色。纹饰以素面为主,压印、乳丁、捺窝等纹饰较多见。可辨识器形的标本有罐形鼎口沿、侧铲形鼎足及器物把手等。其特征与诸城呈子第一期文化同类器形相同或相近,可证其遗址的时代当为大汶口文化中期。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在南郝镇南高村、杨徐村、北岩镇耿家
2、庄、吕家庄以及鄌郚镇西李家庄等多有发现,是大汶口文化在昌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西李家庄遗址西李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鄌郚镇西李家庄前。现存面积8万平方米,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遗存。文化堆积厚1—2米,暴露烧土、人骨、陶片等遗物。标本有根部起拐突的鼎足、夹砂或泥质红陶敛口钵口沿、壶口沿及敞口方唇的尊形器口沿等。 邹家庄遗址邹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镇邹家庄村西100米。东依丘岭,西、南、北三面紧靠大丹河,靠河处的断崖高达5—7米。从断崖上可看到灰坑、房基、柱洞、陶窑、陶片等遗迹遗物,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 1983年和1985年,北京大学考古系
3、曾两次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灰沟、陶器等一批重要文物。灰沟为南北向,断面为倒梯形,上宽约20米,底宽1米,深约7米,两边斜坡,坡上留有高低不等的小平台。沟内填土为黑灰色,可分两个大层,上层为岳石和商周文化堆积,曾发现墓葬、房基、灰坑等大量遗迹。下层按性质可分上、下两个小层,上层曾发现龙山文化陶窑、灰坑,很可能曾是龙山文化先民的作坊遗址;下层是淤土、灰烬、陶片相间的堆积层,系倾倒垃圾及淤积所致。专家断定这条纵贯遗址南北并与大丹河水相连接的灰沟,应是龙山文化先民挖掘的壕沟一类防护设施的遗存。 两次挖掘所获陶器多数出自人工壕沟,以泥质和夹砂黑陶为主,褐陶次之。另外还有硬质白
4、陶,烧制火候高,硬度大,不渗水。纹饰以素面为主,凹凸弦纹、篮纹、附加堆纹、镂孔、捺窝、乳丁纹等多见。制作方法均采用快轮加工技术,器形规整,器类繁多,主要器类如鼎、豆、罐、盆、杯、甗、鬶、碗等,形态各异。它们是龙山文化制陶业的巅峰期作品,体现了手工业水平的高度发达。 宇家遗址宇家遗址,位于昌乐县五图镇宇家村南约100米处,北临宇家水库,东依马山。小于河两源头在遗址中部交汇,将其分割为东、西、南三区。遗址总长530米,宽110米,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文化堆积以商周为主,兼有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存。河流断崖暴露墓葬、灰坑和完整陶器,在此收集到铜鼎、铜盘、铜
5、戈和车马器及陶簋、豆、鬲、罐等文物。 1989年潍坊市文管会办公室及昌乐县文管所等联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面积400余平方米,清理商周时期墓葬32座,出土文物300余件。 西级遗址西级遗址,位于昌乐县乔官镇西级村西。南邻猪河,北不远为丘岭,向西是猪河冲积而成的小平原,地势较高,保存完好。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7—2.3米,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东周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遗存未见典型地层堆积。普查时,在村民取土处偶见一残墓,清理后从中拣选到夹砂黑陶鼎残片、细泥磨光黑陶豆、黑陶杯残片和白陶鬶碎片。白陶鬶复原后的器形特征为流上仰、细短颈、扁圆腹、腹背下溜、
6、宽平档、三圆锥形实足,具备典型大汶口文化晚期特征。西级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不论陶器的质料、颜色还是器形特征都已与龙山文化没有多大差别。 1992年6月,该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耿家庄遗址耿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乡耿家庄东南角。东临大丹河,南靠荆山水库,面积约4万平方米。以龙山文化为主,堆积厚1米左右,北部断崖暴露灰坑,墓葬和陶片,典型标本有鼎口沿、鼎足等。 观音庙遗址观音庙遗址,位于昌乐县五图镇观音庙村西南角。西依桂河,面积约5万平方米。龙山文化堆积厚1—3米,标本有黑陶磨光的豆盘口沿、陶杯残片夹砂黑陶器盖残片等。 袁家庄遗址袁家庄遗址
7、,位于昌乐县北岩镇袁家庄村,以袁家庄为标志分为村北、村南、村东三区。 村北区,西依大丹河,偏北部一条冲沟将其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分当地人称之为台子地,是龙山文化时期的贵族专用墓地,曾发现人殉、人牺墓和大型贵族墓,据传还曾出土多件玉钺、玉琮、玉环、玉璇玑、玉镢等精美玉器。南部分,西、北两面为断崖。从断崖壁看,龙山文化层厚1米左右,黑灰土,土质松软,可见灰坑、红烧土、木炭、兽骨、陶片等遗迹遗物。从现存遗址地形及大丹河水流走向看,该区原面积当不低于6万平方米。 村南区西依大丹河,东依丘岭,南靠荆山,残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