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武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香港武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ID:20432760

大小:3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0

上传者:U-4551
香港武术发展回顾与展望_第1页
香港武术发展回顾与展望_第2页
香港武术发展回顾与展望_第3页
香港武术发展回顾与展望_第4页
香港武术发展回顾与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香港武术发展回顾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香港武术发展回顾与展望香港武术发展回顾与展望(1983至2008)起落盛衰——概说武坛前后廿五年翻云覆雨——试猜谁可称雄领风骚先来篇「回顾与展望」概述立场,已成为发表论点的指定动作。这种比较间接和软性的开宗明义方式,我们也认为可取,但对于要回顾多久、展望多远却相当踌躇。因为数据时间越久远,考验真确性即越加困难;而于处身风高浪急的「十倍速世代」,要前瞻三、五、七年之后的光景,无疑更加吃力。不过,经过反复考虑下,我们还是以「前二十、后五年」作为时限,完成这篇申明观点与角度的表述。现在,且容我们由1983年开始交代:黄金岁月经过「全接触」、「泰式」擂台整年猛力冲撞,再加上电影《虎威》(洛奇III)推波助澜,香港武术界终于分朝两条极端路线「各走各路」了……敢于接受雨打风吹的一群,看来已从先前挫折、磨炼中,摸出乘风破浪角度;他们虽不至全数奉「泰」为师,但昔日捧为门派精粹、不可或缺的套路与对拆练习,显然已遭束之高阁。至于坚持不愿改弦易辙,又禁受不起汹涌狂浪揶揄、蹂躏的团体,于风高势危下,似乎除静默栖屈于避风港内,已别无他途可选可行。于是,香港武术发展由「擂台」路线主导,遂变成不争事实。而1983年至1985年1月1日,香港共举行过37场公开擂台赛事,也正是肯定这个说法的最佳数据。然而,香港武术界的「擂台黄金岁月」确实极之短暂。 1985年初始,就在这个建基在沙堆的潮流尚在自行调整,正处于旧力渐衰、新力未生之际,便遭一股以「安全、公安」为名,集结了来自官民力量的重拳所彻底KO。由那个名为「监管香港搏击比赛咨询委员会」制定的「擂台比赛附例」究竟有多大杀伤力?以下的数字,实足以说明一切:1985年,香港全年合共举行了4场擂台比赛。际遇各异1985年继后数年,可以形容为手腿并用武术比赛的黑暗时代。因为在香港擂台赛事由盛转衰的同时,美国WKA与PKA亦因发展停滞呆缓面临解体。而搏击人才辈出的法、荷等地,尽管名正言顺稳控泰京拳场重磅冠军王座,又一再将各地,包括昔日不可一世的美国来犯队伍打至溃不成军,但正如日本格斗界般,由于多番涉及「帮会」事端,致令整项活动蒙上恶名。试问一项未成气候的肢体接触活动,又怎可在背负着「污烟障气」标签、于唾弃、轻蔑及阻挠形势下突围呢?反观根基扎实、受欢迎程度一直遥遥领先的西洋拳击,虽然自奇利惨败黯然引退后,欠缺王者魅力风范的荷姆斯即撑不起大局,还接连受到如韩将金哲九毕命拳台等惨剧的打击;惟拳击迷对之却依然不离不弃,只是把过去对重量级赛事的触目关注,转移至较轻磅的中、轻量级别去。于是,李安纳度、凯斯、尼奥……等轻磅悍将,不但在这段「空窗期」发热发光,还在超额完成休养生息重责之余,成功地为泰臣的崛起,预先平整了栈道。可惜,泰臣连捷、《龙霸天下》(洛奇IV)的赌城式拳赛排场,以至《忍者龟》、《空手道小子》等电影所掀起的阵阵躁动,俱对仿如「一池死水」的香港武坛,以至泰国以外的世界搏击界,产生不到丝毫冲击刺激。 在香港,原先被擂台迫至暗角的传统武术,亦明显未因搏击赛事遭受窒息式打压而获得预期好处。在美欧等地,曾奇兵突出的中国功夫,也不再对有望晋身成奥运项目的跆拳道,根深柢固的柔道、空手道、合气道产生不到威胁。至于泰拳,其台上威力是受到广泛认同,但本土以外的影响力,却局限于欧洲个别小圈子内。改朝换代九十年代启始,家用录像机的普及化,使我们不用再望穿秋水,企盼着经典电影重映。李小龙在电影中如鬼魅般快劲动作,亦终于在数码科技下,透过昂贵LD播影机和美日输入的水货影碟清晰无比地逐格重演出来。不过,这些可令我们「要看便看」的先进映视器材,依旧对武术发展没有多大推动力,因为我们可以从电视转播录取的,仅为一年三数场「世界西洋拳王争霸战」。那些隔上年余方举行一场的本土搏击比赛,可说是除了71年12月那次「香港节中国武术邀请大赛」外,一直都再没有受到香港电视台的看重。我们深信,能否获得高收视的影视媒体转播,对非主流竞技活动的推展,是具有左右存亡的影响力。而有关竞赛是否获得电视台垂青,却涉及到社会风气、活动本身素质及包装等三项缺一不可元素。以在日本风行足足四十余年的虚打假斗「职业摔角比赛」为例——美国商界经营的「WWF」,只用上短短五年时间,即把它从「观众最厌恶节目」变成华尔街上市企业,便充分彰显出乘势、改革及包装的威力。然而,差不多与「K-1」同时兴起的「UFC」,甚或还早一点在日本起步的「PENCREATE」,尽管两者强而有力扭转练武大方向之同时,还使GRACIE家族、覆没了近百年的柔术展露炫目光芒;但碍于未符美国社会风气、大众口味,即使致力变更、一再重新包装,「UFC」与「PANCRASE」在「本土」的触目性,广泛认同及受欢迎程度,仍是与「K-1」,甚或其衍生物——「PRIDE」距离极远。 错失良机至于展步三年即疲态毕露的中国「散打王」,问题症结则与「UFC」截然不同。「散打王」,论历史、背景之优厚,只有被誉为国技的泰拳方可望其项背;故其出场气势,虽尚未可与足、篮等中国主流运动相提并论,但于武坛圈子内,却有雷霆万钧、君临天下的威仪,不但改革开放后方重新启步的传统国术实时黯淡无光,连唯我独尊数十年的官方「新编表演武术」,也全然乏力招架。惟天时、地利、人和等三根巨柱,却敌不过本身素质及包装不力,以至既积累不到实力,抵销「入奥」无望后随即彻走的官方支持,也没有争取得到足以令媒体、商户争相竞夺、赞助的群众基础。这方面,从擂台面广告位由2百万降至无人问津、王者总奖金削减25%、中央电视台协办之余却拒绝直播,即可知这项急起骤跌的新兴竞技受到何等重大折腾;而宝力高在曼谷一脚KO泰国拳手带来「冲喜」,由各方反应与回响看来,似乎尚仅够重燃「散打王」的火炬,并替其本人找来进军东洋的红地毯,「散打王」于呱呱落地不久即衍生出青黄不接问题,一个宝力高根本解决不来。可怜可叹书到这里,各位可能会发觉到「香港」彷佛在本文中消声匿迹——是的,我们也察觉到这种情况,但在「乏善可陈」的实况下,即使刻意营造,仍是无法替香港书上一笔。 在各地武坛竞放异釆的世纪末,用毫无寸进来形容香港武术的发展步伐,显然仍未够贴切。尽管我们在新纪元前,曾经举行过跆拳、新编武术的世界级大赛,于2001年,更成为第九届「全国运动会散打预赛」举行地区。但那些盛事,大众反应的麻木、入座率之冷清、曝光率的惨淡,实不可叫人相信此地竟曾经是民间传统国术的避风港、直卷全球功夫热的发祥地、曼谷以外擂台赛事举行次数最高的城市——所以,连前中国武联负责人李杰先生,也在记者会上,意气风发地宣称:『选择香港举行「全运会」散打预赛,是为了把这种「崭新」肢体接触运动向此间推介。』用难过、怨愤、乏力、百感交集、汗颜等一大堆「气急败坏」词汇作为香港近二十年来武术发展的回顾总结,是不是灰了一点?对不起,在极之不情愿下,我们还是被迫作出这样的选择。再显光芒香港武坛在以上「回顾」篇内,无疑在晦暗低迷中长期徘徊兜转——究竟于「展望」环节中,光景又会如何呢?在未来五年,本地武术发展能否重现50年代的人才济济、70年代的峥嵘耀目、80年代初期的朝气蓬勃呢?此外,有主导世界武坛端倪的MMA,会否继续挺进?其影响又会伸延至此间呢?以上种种,均是缺不了的话题重心……我们认为,左右香港武术未来发展,并非寄望引进自大陆的「少林寺」或其它奇功绝学,也与「散打王」盛衰牵不上关连,而是源自网络科技的冲刷,以及特区政府对武术的态度。由互联网络建构出来的档案库,无疑已将巨量武术知识妥善地整理、分类及保存起来。在网页制作、储放空间、网站、电邮、ICQ、P2P等数据交换、信息传递功能不断刷新膨涨下,更粉碎了我们与国际武坛的时、空藩篱。可惜,除一小撮香港、国内武友,得以透过网络沟通、召集,积极的组集了多次或定期性「以武会友」式聚会外,大部份人士从互联网所获得的,还是局限于——打破由刊物拢断的意见表达渠道,惟发言、议事、讨论的比数,竟与漫骂抹黑成正比,故如此优异科技成果,遂沦为中港台武术界排斥、中伤异己的上佳利器。 就在建构数据库、重整历史、数据辨正等要务,无法与网际间一片喧嚷同步并进下,即使数小时内,我们即可透过互联网,清楚看到刚在美、日结束的触目盛事之精华片段,甚或整个赛况;尽管昔日以讹传讹故事的现场实况,早已被摆放在网络中任由传阅——但大部份练武者,却仍没有足够空间去接受、承受和纳受这些经由宽频传达而来的讯息。种种因循、固守一隅、狭隘观念,还是牵拉着不少练武者对「实际」和「事实」的判断与容载。所以,妥善利用、运用网络资源,不但是摆脱滞碍、提升水平、辨识真伪、抑制渲染加工的虚假事、物的工具,更是与世界武坛、时代接轨的关键。何去何从个人从未低估过香港武术界的自省、觉醒能力,以及深厚根基与特色;惟甚么时候才会正确尽用网际效能?何时方可展步上路?如何发展与定位?皆直接关连到本地武坛于全球武术世界所占的位置和优势。就以「MMA」为例,香港的掌握程度,无疑比欧、美、日落后十余年,惟各位可曾知道,这套理论的具体宣扬与散播,原来是源于香港?其实,类似「K-1」式国际好手列阵对垒,我们亦足足比日本先行十多年前。无奈,这些种子既没有得到悉心栽植,那块浑然天成的肥沃土地还一再遭到「人为」刻意干扰,于是,在先机、时势尽失下,我们要急起直追,不但吃力,尚须先向当年施加「人为」压制的官方,讨响应得的补偿。我们不反对官方对「新编表演武术」提供巨额津贴,我们不反对政府推广健体中心、太极拳,我们不反对当局锐资助各式各类体育运动,但我们却应就武术另一体现方式——「肢体接触竞赛」长期受到「双重歧视」提出严重抗议。 甚么是「双重歧视」?如果当局彻去针对性苛例、如果不再对「肢体接触竞赛」举行诸多规限,即使政府不闻不问、连一分一毫支援也不愿投放,搏击比赛依然有默默发展和推广生机。然而,直至执笔之际,扶助当然照旧无踪影,刁难阻力仍然压下来——换言之,官方一日不改变态度、一日不明了「肢体接触竞赛」对香港利多弊少的事实,本地武术界在未来五年,依然会在黑暗中兜转,我们的人材、我们的「老本」亦会继续流失、浪费……「MMA」,恐怕只会限于网上讨论,而吸引大量游客的国际搏击盛事,即使南来,亦会止步于濠江……作者:李志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