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07006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2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提高教育质量双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双赢”【内容摘要】站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减负”势在必行。彻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爱学、善学、乐学,发展思维,张扬个性,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学校才真正成为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的沃土,他们愉快生活、健康成长的家园;教师也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要把每一堂课都与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联系起来,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千方百计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千方百计地促进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促进和实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双赢”。【关键
2、词】减负 质量 双赢“减负”不是一个新话题,而是一个“想做好”,又“难做好”,但又“不得不做好”的老问题,是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站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减负”势在必行。“减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减负”又要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了,而教学质量却受影响。下面,是笔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双赢’”的四点肤浅认识。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学校主动减负1、从方针政策来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
3、的明确要求,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规划纲进一步明确学生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每个环节。2、从实际危害来看,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悖教育发展的规律,给广大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它带来最为直接的危害就是对青少年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导致睡眠不足,体质下降,近视率上升,乃至出现紧张、焦虑和压抑,产生厌学情绪。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政府和教育的形象,
4、加剧了家长和老师之间、家长和学校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3、从长远发展来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优质发展、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这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给学校减压,给教师减压,给学生减压,让学校、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政府和社会要给学校留下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的空间;学校和家长要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二、抓住关键,重点突破,促进学校科学减负准确把握减负的内涵和实质,针对问题的根源,有的放矢,重点突破,切实减去学生过重的、
5、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尤其是要抓住以下三个关键环节:1、抓课堂教学,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实效。要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着力点,构建高效课堂、智慧课堂、和谐课堂,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有机整合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严格落实国家课程,不断完善地方课程,继续优化校本课程,构建满足学生需求和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和资源平台。2、抓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有效培训,提升校长和教师专业能力。校长要做减负的带头人和排头兵,在学校制度设计和运行管理上,创造更加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
6、育、有利于学校的质量提高和内涵发展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通过加强学科教学基本功建设,增强对课标、教材和课堂的驾驭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通过强化师德建设,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做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3、抓评价体系,不断推进评价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要转变成绩观,不唯升学率和分数论,继续推进小学、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把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更多地放在育人成效上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更多地采用个性化的、自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三、深化改革,大胆探索,推动学校创新减负。
7、1、在课程整合、自主排课上进行创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首先应保证学生按教育部和省、州、市规定全面修习国家课程。同时,课程计划中也要留有学校自主安排的弹性空间,需要学校和教师吃透课程计划、吃透课标、吃透教材,运用实践的智慧有效整合。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题教育就可以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时整合使用,并适当集中安排。2、在少留作业、优化作业上进行创新。要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管理,对“超标”留作业、给家长布置作业、给学生或家长布置网上作业等现象进行反思,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整改。各学科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鼓励教师少留书面作业
8、、不留书面作业,而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形式代替,鼓励学校开展“无作业日”的实践探索。3、在增强体质,引导实践上进行创新。扭转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就必须疏堵结合,既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