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397597
大小:210.99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10
《眩晕症的归因讨论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眩晕症的归因讨论急诊科规培住院医罗应军眩晕这一症状在急诊科出现频繁以女性多见,常伴随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头晕,头重脚轻、飘浮感、平衡不稳感以及震动幻视等。病因多样化眩晕专病门诊前3位分别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慢性主观性头晕和前庭性偏头痛。既往在眩晕症病因中占重要地位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性眩晕”在该调查中未见一例,建议临床医师在诊断这两种疾病时要慎重。-------李斐王兴国等眩晕专病门诊患者病因分析,中华医学杂志2017年4月11日第97卷14期BPPV(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定义:指患者由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所诱发的、突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mi
2、n)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容易复发。病因(50-97%)为特发性,目前公认的机制为耳石颗粒的移动导致耳内淋巴的流动或密度变化导致的症状。诊断标准:1.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min)2.位置实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3.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前庭神经炎、迷路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后循环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心里精神源性眩晕等。BPPV(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治疗:手法复位Epley法或Semont法;手术治疗;前庭康复训练;药物疗法(改善内耳循环
3、,如倍他司汀,只能作为辅助作用)慢性主观性头晕由于该病在诊断上缺乏客观的诊断依据,尤其在非精神、神经科门诊,医师缺乏经验,不易识别患者潜在的情绪障碍,而更倾向于将此类疾病归因于一些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刘博、------刘延、关静子等.老年眩晕的社区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4(4):254-257.DOI:10.3969/j.issn前庭性偏头痛(VM)前庭症状+偏头痛诊断标准:A:至少5次中重度前庭症状发作,持续时间5分钟至72小时。B:伴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C:在至少一半的前庭发作中伴随1或多项偏头痛表现。A:至少5次中
4、重度前庭症状发作,持续时间5分钟至72小时。前庭症状包括:眩晕{自发性、诱发性(位置性、头运动诱发、视觉诱发)},头晕伴恶心,前庭视觉症状B:伴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有偏头痛病史无先兆的偏头痛:头痛符合以下2项以上(单侧、搏动性、中重度,日常活动加重),头痛发作期间伴随至少一条(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有先兆的偏头痛,先兆包括可逆性视觉、感觉、言语、言语。治疗具有自限性需注意排除颅脑肿瘤及后循环缺血梗死,故前庭性偏头痛在诊断过程中一定要有“排除其他相关疾病”一条,以避免颅脑肿瘤患者遭到误治、误诊。梅尼埃--中华鼻咽头颈外科杂志梅尼埃诊治指南2017定义: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
5、理特征的内耳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胀感。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公认的机制主要有内淋巴管阻塞与内淋巴吸收障碍学说。诱因:通常较多,包括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睡眠障碍、不良生活事件、天气、季节变化。临床表现:1.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走路不稳等平衡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时间多持续20min至12小时。2.听力下降。3.耳鸣及耳闷胀感。梅尼埃--中华鼻咽头颈外科杂志梅尼埃诊治指南2017诊断:1.2次或2次以上眩晕发作,每次持续20min至12小时;2.病程中至少有一次感音性听力下降;3.患耳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胀感;4.排除如前
6、庭性偏头痛、突发性耳聋、耳石症、迷路炎、前庭阵发症、药物中毒、后循环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及继发性迷路积水。临床分期:根据听力来分期。检查:1.听力学检查、2.前庭功能检查3.平衡功能检查、5.内听道-桥小脑颅脑MRI、6.病因学检查。治疗目的:减少或控制眩晕,改善听力及耳鸣、耳闷胀感梅尼埃--中华鼻咽头颈外科杂志梅尼埃诊治指南2017发作期:1.前庭抑制剂,包括抗组胺、苯二氮唑类、抗胆碱能、抗多巴胺类,原则上使用不超过72h;常用药物:异丙嗪、苯海拉明、安定、氟哌利多。2.糖皮质激素:急性期眩晕严重或听力下降明显可酌情口服或静脉给与糖皮质激素。3.支持治疗:如恶心、呕吐,可适当
7、不也支持(如诊断明确,在次基础上可给与甘露醇、碳酸氢钠等脱水剂)间歇期1.宣教,减轻患者恐惧心理;2.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不良情绪、压力、减少盐分摄入、避免咖啡因制品、烟草、酒精;3.倍他司汀(改善内耳循环)4.利尿5.鼓室注射药物6.鼓室脉冲治疗7.手术8.康复锻炼。后循环缺血--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背景:1.VBI“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认识经历的一个坎坷的过程,最终被淘汰。2.几项重要认识:(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时动脉硬化,而非颈椎骨质增生;(2)后循环缺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