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337236
大小:4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0
《相论(理念学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基于此理上,柏拉图的观点变得很有现实教育意义。如“可是现在既然把灵魂看成是不死的,它要想远离罪恶而得救,就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变得尽可能善良和明智才行”(P276)。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柏拉图在《裴洞篇》中苏格拉底说的最后一名话:“格黎东,我们正欠阿斯格雷彪一只公鸡。还了这个愿,别忘了”(P287)明显地,柏拉图或苏格拉底一直在向世人倡导美德,劝世人多行善事,因为善恶到头总有报,他不会执迷于现象本身,而去抱怨世界有多不公平。 三、相论(理念学说)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哲学讨论或研究的问题都是本质的问题,确实,哲学对于本质是异乎寻常的关注
2、。不能深入到本质是不足以显示哲学的深度的。中国老庄哲学有“道”,来阐释本质的东西,西方哲学更是答案百出,但难得的是,他们对此有自觉性。如“康德在以下三方面论证了形而上学的范围与任务:人生中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是什么?现实存在中无条件的、绝对的东西是什么?普遍的、绝对的东西是什么?”(《通向哲学的后楼梯——康德》P191)。于是相对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决定意识”,崇尚物质的看法,显然对于存在的思考缺乏深度,或许他本像叔本华那样意识到了存在的虚无,如“他(叔本华)还是认为,世界和人生真正的意义便是虚无,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虚无而已。”(
3、《通向哲学的后楼梯——叔本华》P242)。海德格尔亦认为“通过发现虚无。在恐惧状态中,我们会感受到虚无,而虚无的感觉会使我们对整个世界都视而不见。但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虚无,不知道所有存在的东西也可以不存在,那我们根本就不会注意到虚无”(《通向哲学的后楼梯——海德格尔》P29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存在归为物质的有些简单化、肤浅化,从而必然导致了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控制的整个中国社会更加趋向肉欲化、物质化、现实化。难免出现现在社会中人文学者对于中国社会群体信仰的缺失和无所敬畏造成的危机的担忧。或许,这种危机也不只出现在中国。 柏拉图的“相论”
4、认为存在分为两种或多种,那一个不变的、永恒的存在是存在的本身,即事物之所以存在的东西,柏拉图称之为“相”(理念),其它的存在是“相”的一种存在的具体方式,它不是不变的、永恒的,也不能完全显示“相”,而是因为分沾着它的部分存在,而被人们所认知。如《会饮篇》中有一段话:“她(狄欧蒂玛)说;‘说到这里,你要尽可能专心听着。一个人如果……,就会突然发现一种无比奇妙的美者,即美本身。苏格拉底啊……,它首先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美)而是那个在自身上,存在身里的永远是唯一类型的东西,其它一切类的东西都是以某种方式分沾它,当别的东西产生和消灭的时候,它却
5、无得亦无失,始终如一”(P337—338)柏拉图对于“相”的解释是与“灵魂”分不开的。他认为“相”是存在于“灵魂”中,在此基础上,这样他又提出了“回忆说” 柏拉图的“相论”很明显地受到老师苏格拉底的影响,固为“他要说的,便是急不可耐地向每个人指挥出:‘人生最重要的莫过于正确地思考。而正确的思考则意味着一个人首先要知道,他自己在讲什么?’”(《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苏格拉底》P25)。苏格拉底的谈话,往往是地否定别人给予的定义时追问什么是什么,即存在的某种事物本身是什么。他的对于存在的提问是普遍性的,相应的柏拉图对于他老师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而提出了“相论”
6、做出了回答。 其实,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柏拉图所做的回答,并非苏格拉底的答案或者说,柏拉图的思考虽深刻,但和苏格拉底的问题比起来,不免有些答非所问,因为柏拉图的“相论”只是指出了存在的一些特性,而并未说明“存在的本质”是什么。这也难免让人想到存在即是虚无,因为再深刻的思考也无法阐释出存在是什么,而虚无恰好不需要任何的解释。 当然,不管如何,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柏拉图思考的深刻性与伟大性。如果我们的灵魂中或意识中不存在对于某事物的概念(即“相”),我们又怎可产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人们总是在或总以为人的认识是从现实存在到意识。而是否又想过如果人们的意识中不存在
7、此物,就不能从现实生活中看到,人们所感知不到的难道就真的不存在吗?感知不是真知。正如人类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世界,人的视觉可以看到光,而无法看到400纳米以下的紫外线和700纳米以上的红外线,而蛇眼看到的却是红外线,所以他们可以在夜间捕获猎物。跳出人对人所造成的枷锁或者说脱离人的角度来思考,事物本身是什么颜色或什么样子的呢?此时人们也就难免陷入一种无知的状态。这或许就是苏格拉底所意识到的“无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不对那个存在本质作答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己对此的“无知”。老庄哲学中,亦有关于“无知”的观点,他们把那种“无知”看作一
8、种“至知”。是超越“有知”其上的“圣人之知”,他们的“无知”是建立在他们看待事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