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307135
大小:3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10
《从汉阴凤堰万亩古梯田看清初期“湖广填陕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汉阴凤堰万亩古梯田看清初期“湖广填陕南”11从汉阴凤堰万亩古梯田看清初期“湖广填陕南”11从汉阴凤堰万亩古梯田看清初期“湖广填陕南”11从汉阴凤堰万亩古梯田看清初期“湖广填陕南”11位于秦岭巴山之间的汉阴县凤凰山南麓凤堰一带长期以来犹如世外桃源一般,静谧而不为外人所知晓。但随着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作为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古梯田,便吸引了各地众多的民俗学研究者、历史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的关注和观光游客。尤其是2012年3月,汉阴凤堰古梯田作为我国目前第一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开馆迎客,更是吸引了世人的
2、眼球,探访者纷至沓来。古梯田由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成为众所周知的关注焦点。 汉阴凤堰古梯田坐落于距离汉阴县城35公里的漩涡镇,分布在海拔500至600米的凤凰山山麓上,一级一级的梯田犹如众多的丝带一条一条缠绕在山间,面积连片共计12000亩,当地质朴的人们依然延续着祖上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耕作方式。在海拔500至600米的山麓上,人们不会想到这地理上的北方地区不仅可以种植油菜、红薯、玉米等耐旱作物,还可以在梯田上种植对水需求比较大的水稻——这些梯田成为南方移民进入陕南山地之后因地制宜地发展稻作农业的成功典范。 被誉为“农耕文明活标本”的风堰万亩古梯田的开垦
3、源于湖广移民吴氏一族。吴氏宗族在清初的“湖广填陕南”的大移民浪潮中,由湖南长沙迁入陕南汉阴定居。吴氏移民的过程实际上是清初“湖广填陕南”的缩影。 陕南包括现在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清初,这里仍分布着相当规模的远古森林,被称为“南山老林”和“巴山老林”。这里人户稀少,田地大多荒置,呈现出一派“虎迹狼蹄多于人迹,千里幅员。大半黄茅白苇”的荒凉景象。群山环抱之中的陕南,其封闭的地形并未让它免遭战乱的困扰——明末张献忠、李自成农民运动的兴起与失败、明朝政权的垂死挣扎以及清初三藩之乱,陕南都被殃及。虽然在明代有大量流民曾进入秦巴地区开荒种地以求谋生,人口有所增加,但
4、历经明末清初几十年的战乱,人口锐减。陕南受害之烈,比四川有过之而无不及。《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汉阴县有户六百七十,口三千五百七十六”。明末农民起义,清初吴三桂反清,陕南均是大战场,人口锐减。《嘉庆汉阴县志》:明末汉阴县城“破颓者仅存十余间”,“土著无多,所存十之一、二”。11原本就人烟稀少的陕南各地,此时更成极度荒僻之地。丘陵山地固不待言,即使河谷地带也人口稀缺。这点从康熙初年陕南部分府县的编户里数也不难看出:汉阴4里,旬阳4里,镇安2里,商南1里,山阳2里,平利1里,白河1里。由此可见清初陕南萧条荒敝之程度。据移民史专家曹树基估计,
5、当时陕南大约有70%的人口或死于战乱,或转徙他乡。 人口的锐减,严重地影响到陕南山区的开发进程。为了避免土地荒置,同时也为了增加赋税,清初朝廷采取了一系列优惠经济措施,以增加战乱地区人口。顺治六年(1649)朝廷颁布《垦荒令》,顺治十四年(1657)户部颁布《垦荒劝惩则例》,明文规定奖励垦荒有功者,并把垦荒的多少与户口的增减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依据,康熙时进一步修改垦荒条例,规定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招徕流民开垦荒地。这些优厚的招垦政策及陕南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无疑对人口密集区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东南各省尤其是湖广地区亦因祸连兵结,灾荒
6、不断,灾民逃荒者成群结队,急于寻找适宜的土地安家立业,内拉外推之下,故继“湖广填四川”之续,终于促成了清朝“湖广填陕南”的移民浪潮。当然,陕南在清代之所以会成为重要的人口迁入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初陕南地区赋税较低,地租极轻,这对于农业开发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相应赋税沉重地区的无地或少地农民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 当然,此次“湖广填陕南11”除采取优惠经济政策招徕移民外,朝廷还采取了强迫迁移的政策,顺治、康熙两朝,朝廷两次强迫迁海,使福建、广东、江浙等濒海居民辗转迁入内地。移民历经千辛万苦进入秦巴山地,大致是由东至西,先自平原,再进深山。至乾隆年间,移民基本上
7、填充了汉水谷地和秦巴山地的老林地区,陕南的移民潮流,大致在道光年间进入尾声。 在这次移民浪潮中,前文提及的湖南长沙吴氏家族的部分后裔也成为这支移民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氏始来陕南只有吴尚锡一人,进入汉阴堰坪后站稳脚跟后,立刻回故里招徕其他吴氏四大房族。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至三十四年(1769),长沙吴氏家族五大房(高桥坝房、金井房、柳充房、大路房、高塘房)陆续迁徙到陕南,前后历时十四年之久。到咸丰年间,吴氏后裔在陕南者“丁口见千三百余”。直到现在,吴姓依然是当地的第一大姓。吴氏宗族的人口在陕南的繁衍、增长其实也就是陕南地区人口在清朝中后期爆炸性增长的一个缩
8、影。 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