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831389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08
《凤堰古梯田原生态博物馆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汉阴凤堰古梯田开放式原生态博物馆简介中国·汉阴凤堰古梯田原生态博物馆是我国北方第一个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为展品,以民风民俗为陪衬,保护和展示传统农耕文明生产方式的开放式原生态博物馆。凤堰古梯田位于汉阴县漩涡镇黄龙村、堰坪村、茨沟村,距县城35公里。包括凤江梯田和堰坪梯田,依山傍水分布在海拔500至650米之间,连片共1.2万余亩。梯田级数均在300级左右,梯级层高0.3—1米不等,每级宽3至15米,最长处达600余米。梯田灌溉系统完备,依靠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4条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长年不绝。绵延数十公里的凤堰古梯田,层层环抱着山脊,从山脚盘绕到
2、山顶,大如曲池,小似新月,形状各异,各具特色,阡陌相连,高低错落,层层叠叠。从高处远望,梯田的一条条优美曲线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在莽莽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其线条行云流水,其规模磅礴壮观,构成了壮丽而隽秀的景观。2010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据考证,凤江古梯田是由清代中叶湖南长沙府善化县吴氏家族移居当地后,以吴氏族人为主营建。始于清朝乾隆丙子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于咸丰、同治时期大规模建设,是目前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梯田。它集“山、水、田、寨、村、
3、屋、庙、农”为一体,融“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于一身,是天人合一的伟大杰作。风堰古梯田位于南北文化的交汇地,是中国移民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山区农业知识技术体系的集成地,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秦巴山区农业生物和移民文化的“基因库”,其独具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是中国汉水流域最重要的农耕文明遗产之一。封2:冯家堡子遗址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东河村,面积为3000平方米。系清代冯氏家族修建居住兼防御性设施,堡子平面近正方形,原由城墙和住所两部分组成,城堡四面各有一门,堡内房屋近百余间。堡子内建筑沿东西轴线依次展开,主体
4、建筑面阔五间,土木结构,梁搭墙及抬梁穿斗构架,悬山顶,合瓦覆顶。该寨堡为研究秦巴山地民居选址、建筑风格及民间防御工事等提供了新的物证。封3:太平堡寨址位于汉阴县漩涡镇堰坪村北的山顶之上、依山势而建,北为悬崖,崖下为龙王沟,东为寨子垭,西、南为陡坡。寨址呈不规则的圆形,内部地势平缓,南门高2.2米,宽1.5米,门洞坍塌,门框及两侧石柱刻有“太平堡”和“大清嘉庆五年岁次庚申”等字样。寨址中心立有圆首石碑一通,首宽于身,额题“太平堡”,同治元年款,记重修太平堡事宜。对研究清代中后期白莲教及太平天国起义在当地的活动具有非常重要价值。封2正面:茨沟吴家民居位于汉阴县漩涡镇茨沟村,
5、清代中晚期建筑风格,该民居坐东向西,呈对称两进式院落,叠瓦压脊,合瓦覆顶,前后檐均有勾头滴水,正房为梁搭墙结构,11架檩。厅房为抬梁式梁架结构,厅房和厢房有木板回廊。整座建筑除正房外均为青砖砌墙,正房为土坯墙。对研究汉阴地区建筑选址、风格、雕刻艺术都有一定的参考。封面:堰坪梯田修建于漩涡镇北约5公里的堰坪缓坡之中,西至茨沟、东临龙王沟、北靠天保山,梯田从龙王沟与茨沟交汇处由南向北逐次升高成水平梯地,大约300余层,每层高约0.4—0.8米,宽5——15米。梯田引茨沟及龙王沟水从上至下自流灌溉。梯田大约修建于清代嘉庆时期,至民国历有增修。该梯田及周边的清代遗存对研究湖广移
6、民及秦巴山地开发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封面:凤江梯田修建于漩涡镇东北约18公里的凤江两岸山坡上,西至黄龙村通村公路第三个盘道、东接擂鼓台西麓、北近黄龙沟垴,梯田沿凤江两岸向东、西、北三面逐次升高成水平梯地,大约300余层,每层高约0.8——1米,宽3——10米不等。梯田引黄龙沟水从上至下自流灌溉。梯田大约修建于清代咸丰、同治时期,至民国历有增修。该梯田及周边的清代遗存对研究湖广移民及秦巴山地开发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