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种方法(教师中心稿)

浅谈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种方法(教师中心稿)

ID:20304210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9

浅谈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种方法(教师中心稿)_第1页
浅谈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种方法(教师中心稿)_第2页
浅谈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种方法(教师中心稿)_第3页
浅谈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种方法(教师中心稿)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种方法(教师中心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种方法(教师中心稿)浅谈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种方法(教师中心稿)  内容提要:语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性把握。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感的突出地位,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客观性目标。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

2、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语感生活想像诵读  在前些年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批评中学语文教育的文章颇多。有人把中学语文教育体制视为是培养不出“五四”式文学大家的罪魁祸首,有人则更是全盘否定20多年语文教育的成就,说它是“祸国殃民”、“误尽苍生”。这些评价虽不免有失偏颇,但至少也折射了一些令人担忧的事实。  中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普遍不浓,这是摆在每位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曾经对高一新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题目是:“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A.你最感兴趣的学科B.你比较感兴趣的学科C.你最不感兴趣的学科。”结果是选A的只占9%,选B的也只

3、占40%,而选C的却占51%。据上海的两次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数理化课程的注意力集中占91%,而语文只占15%。另外,中学生语文水平的显著落后也是有目共睹的。上海师范大学的许纪霖教授不无感慨地叹息:“现在的博士研究生只相当于过去的硕士研究生;现在的硕士生相当于过去的本科生。整个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令人摇头。”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已是如此,更何况中学生呢。难怪“学了12年的语文居然写不好一张字条,学过数百篇的课文,居然听不懂一首歌”不算是新闻。  对于中学语文教育的流弊与痼疾以及对其进行脉诊与救治,语文教育界、学术界见仁见智,但笔者认为20多年中学语文教育

4、最惨痛的教训是:语文教育观念的严重偏差造成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感的严重失落,从而导致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大大削弱,最终影响了语文教育的整体效果。所以笔者认为,当今的语文教育首当其冲应该是重新确立语感教育的地位,变“知识灌输教育”为“语感培养教育”,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语感,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  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向,是培养学生对话语、文章的传达和接收,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5、,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谈我肤浅的见解。  一、激活生活体验,获得语感。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

6、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

7、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

8、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再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