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

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

ID:20291483

大小:7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11

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  _第1页
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  _第2页
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  _第3页
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  _第4页
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  _第5页
资源描述:

《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 一 问题的提出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具备什么可能性?这一问题在近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被不同的人提及,并经由不同的落实或结晶为某种思想果实,或化身为历史的某种支撑结构,或者被当权者谋算,或者作为在野者的良知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立场、观点、利益设问,再以自己的政治、学术、道德实践作答,因此这一自问自答之间,鲁迅的可能性往往已经变成了不可能性——说到底,谈论鲁迅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建构工作,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史、学术史甚至政治史的一部分,建构的成败并非取决于鲁迅,而是取决于建构主体的我们而已。现在之所

2、以再次提出这一问题,当然主要还是因为时代变了,变得不仅与鲁迅生活的当时、与二战之后、与“文革”时期、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而且很可能与产生鲁迅问题的原始条件——因应近代以降来自西方的全面挑战——不同了,这样,鲁迅的意义和价值就显出了局限性,变得可疑起来。在不少人的语汇中,以现代性为主要诉求目标的鲁迅业已油尽灯枯,其可能性问题不过是其可能性是否仍存在的一个疑问而已。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能否把随时代变动的已然事实等同于一种思想的必然?如果可能,那么如何解释历史与逻辑的分裂?如果不能,那么如何看待二者的同一性?事实上,任何一种体制或思想

3、秩序都自有其历史的宿命,而每一种新的现实也有其理应遵循的因果,如果不去追究这种变动的表象背后的物质和精神的动因,而仅仅满足于事后诸葛式的智慧,把已然当必然,而据为真理标准,恐怕难合学究之义。鲁迅的思想和文学一直没有如他所愿地“速朽”,对它所作的解释——无论意识形态的利用或反利用,还是思想性的阐发和学术性的整理——一直构成着近代以来“中国意识”的重要内容(近年韩国学界也像日本学界一样热衷于建构“亚洲主义”,探寻“新的文明原理”,也有人把鲁迅作为资源),这自然是因为鲁迅的问题诸如“立人”“立国”之类与传统中国/东亚社会文化转型之间的深刻连结,以及在

4、批判性地审视这一传统方面表现的深入性和透彻性,乃至其中内涵的一种人之为人、文化之为文化的独特方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尽管其批判性的、革命的本质一度被体制性地改造或抑制,因而呈现为一种极其矛盾的存在,但一旦遭遇社会生活的变革活水,它总能与有准备的思想结合,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因而在20世纪的中国,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具有说不尽的、常读常新的特点,其可能性似乎是无限广延的。即使在今天,处于社会体制转型的巨变过程中、为应付各种问题的挑战而焦头烂额的中国思想界,依然常有人要到鲁迅的思想和经验中汲取灵感和启示。听说在当今日本,经济发展处于表面停滞的高原期

5、,社会文化呈现着后现代的图景,但人们对未来前途却感到渺茫,而鲁迅——这个未尝自外于日本、曾经给日本的现代反省提供过某种借鉴和方向感的异国作家,其意义因此也与战后不同,《鲁迅文集》卖不过《柏拉图式的性》和小林善纪,早在书店绝版且不能再称之为公共读物;其思想和文学也只是作为学界怀旧的对象,不再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这种种情形可能与鲁迅存在的前提——追求现代性——不再存在有关,可以视为理所当然。不过,尽管如此,与此相关的当今种种现实,像人们常提及的所谓现代的终结、全球化和冷战结束之类,并不足以构成终结20世纪人类的思想、文化、道德等种种所得的理由。事实

6、上,我们的生活仍在延续,世界也仍受制于现代历史发展的种种矛盾之中,因此,与其把包括鲁迅在内的现代成果视为要扬弃的包袱,倒不如把它视为一种再出发,一种凝结着一个世纪的历史丰富性的可能性的再出发。那么,鲁迅的思想和文学——这一凝结着20世纪中国/亚洲历史的丰富性、具有内在精神深度的独特诉求,对于21世纪的可能性何在呢?    二 鲁迅的可能性鲁迅的可能性是历史地存在的,长期以来,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意识形态,它深植在中国的现代文化建构之中。其思想和文学不断被朝野利用改造、援为资源,其意义和价值也被不断地生产着,围绕着它的问题点又派生出一系列问题,进而

7、成为现代“中国意识”的基本组织。因此,我们要讨论其可能性,先得弄清鲁迅与我们的“连带点”何在,与我们连带的“问题性”何在。也就是说,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问题时才会想到他,才会从他那里寻求启示和支援。鲁迅把其杂文的写作称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这既可视为他对其思想和文学性格的基本定位,也让我们因此回溯而得知其问题的基点。事实上,尽管鲁迅一生从事过多种求知的、实践的、创造的事业,但贯穿其始终的关心却在于探究一种关于人、社会、文明的病理,并寻求积极的治疗与改造。这是触及人类生活“本根”(注:鲁迅《破恶声论》劈首第一句就是“本根剥丧,神气旁

8、皇”。)的问题,也应该是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能具备丰富的可能性而与后人发生关系、让我们产生“连带感”的重要原因。鲁迅关于人、社会、文明的基本思想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