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公报》的历史贡献和局限

论《大公报》的历史贡献和局限

ID:20289040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2

论《大公报》的历史贡献和局限  _第1页
论《大公报》的历史贡献和局限  _第2页
论《大公报》的历史贡献和局限  _第3页
论《大公报》的历史贡献和局限  _第4页
论《大公报》的历史贡献和局限  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大公报》的历史贡献和局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大公报》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摘要:作为中国新闻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盛的一家报纸,《大公报》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但由于各种政治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大公报》曾被归入反动报纸之列,遭到世人的批判与指责。以实事求是的现代眼光研究历史问题,认为我们不能苛求于前人,要求《大公报》的报人们去做超越那个历史时期的事情,而是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实地分析《大公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客观地评价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所采取的态度及其原因。  关键词:大公报;历史贡献;局限性    作为中国新闻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盛的一家报纸,《大公报》自1902年创

2、刊起,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仍“水流云在”。《大公报》不仅详细记录了发生在中国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或众多有趣的历史现象,而且还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人民争取解放与独立,寻求发展与振兴的艰辛历程,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但是,由于各种政治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大公报》曾被归入反动报纸之列,遭到世人的批判与指责,在中国大陆被相继停刊。但是,历史事实证明,《大公报》是一张爱国的报纸。《大公报》饱览世事,铸就了中文报业的辉煌,也饱尝了民营报业的艰辛。纵览《大公报》的历史,其办报理念薪火相传,办报业绩可圈可点。它的历史是一笔财富,引导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3、  1《大公报》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贡献    《大公报》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自创刊之日起就以敢言著称,不畏权势,勇于为民说话。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日本大举入侵的环境下,新记《大公报》更是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对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等一系列活动进行了评论,在舆论上对中国的时政和出路进行了分析。它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其掷地有声的抗日言论和抗战到底的决心鼓励了抗战军民的斗志和信心,充分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936年9月,《大公报》续刊十周年,报馆决定扩大纪念影响。胡政之参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设普利策奖金的做法,提出设立一

4、种“科学奖金”,由报馆拿出3000元,其中2000元作科学奖金,1000元作文艺奖金。《大公报》此举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动提倡科学的呼声,希望社会上有能力的人能够出来捐资,作大规模的奖励。这一事件是《大公报》在文化领域的又一创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一份私营的报纸对科技文化就有了如此的认识与重视是非常难得的。这些贡献在中国近代的教育历史上是不可抹煞的。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大公报》在处理教育问题上体现出的传播媒介始终站在社会最前沿并引导社会舆论的巨大作用。  《大公报》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消息灵通、客观准确、敢言并且善言的业务特色,培养了一支尽职尽责的记者队伍和管理队伍。《

5、大公报》在事件真相不太明朗的情况下选择维护法律和促进国家统一的立场,积极主动地分析评论新闻事件,既不回避退缩,又反应了舆论民情。《大公报》的崛起,是中国资产阶级报业试图成为“第四权力”的较有成效的尝试。同时《大公报》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是第一位报道陕北苏区的记者。他的西北行的系列报道与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具有影响力。胡政之是第一位揭露卖国的“二十一条”内幕和报道“巴黎和会”的记者。彭子冈是国内外知名的女记者,她真实、客观地报道了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新闻,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些人的办报思想和新闻实践活动给当今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和深远启示。 

6、   2《大公报》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任何新闻机构都不可避免会带有阶级功利的色彩。就阶级属性而言,《大公报》是一份资产阶级的报纸,《大公报》的主持人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都是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尽管声称主张“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但在涉及到其阶级的根本利害时,他们总不免会左右摇摆不定。《大公报》的主持人只能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来报道和评论事实,而他们的思想意识,始终没能超越他们所在的那个阶级的局限。如在北伐战争时期,《大公报》就公开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但在“四.一

7、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它又着论指责蒋介石滥杀革命群众。土地革命时期,它一方面反对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斗争,对工农红军做过不少歪曲的报道,但另一方面,又连续登载了范长江写的关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报道。抗日战争时期,《大公报》倡言过'国家中心论,表示坚持拥护蒋介石,但也比较客观地报道了八路军的战绩,宣传过团结抗战的主张。抗战胜利以后,《大公报》反对共产党“另起炉灶”,指责人民武装破坏交通、擅自受降,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另一方面又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指责国民党达官要人的腐败,并同情国统区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运动。  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