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84935
大小:6.14 M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0-10
《6文献学之六辑佚与辨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國古典文獻學主講:羅積勇教授泛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張之洞:《輶軒語·語學·論讀書宜有門徑》第五講古典文獻的輯佚與辨偽第一節:古典文獻的亡佚第二節:前人的輯佚工作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第四節:古文獻中的偽書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附:先秦常用書的真偽情況)第五講古典文獻的輯佚與辨偽古代目錄中著錄了的書,過一段時間也許就找不到了。那么將已經散佚了書籍,重新搜集、整理出來,企圖恢復原書的面貌,或者恢復它的一部分,這便是輯佚。古代文獻汗牛充棟,其中真偽參半,時代混淆,如果不能辨別清楚,談不上進一步研究整理。張之洞
2、《輶軒語》中說:“一分真偽,而古書去其半。”古代文獻中既有真偽的問題,同樣,也存在嚴重的散佚問題。那么,對古代文獻的輯佚與辨偽,是對其進行進一步整理研究的必要的知識準備。先輯佚,然后偽與不偽自明,先輯佚,後辨偽。古典文獻的輯佚與辨偽第一節:古典文獻的亡佚一、歷代文獻的亡佚1、先秦兩漢文獻的散佚2、三國六朝文獻的散佚3、隋唐文獻的散佚第一節:古典文獻的亡佚二、古文獻亡佚的原因1、書厄的出現2、科技圖書的亡佚3、對圖書刻印或者傳抄的人為選擇4、通行本流傳,其他的版本的亡佚5、大部頭書流傳不容易6、有些官書不向社會流傳,只在朝廷中存放,
3、密不示人,一遇災禍,定亡無疑。第二節:前人的輯佚工作東漢馬融(79-166)運用輯佚的方法辨識《尚書·泰誓》的真偽。輯佚方法的基本確立大致是在宋代,其標志在于:其一,鄭樵《通志·校讎略》提出散亡之書可據現存之書的稱引而輯錄復現的思想;其二,正式輯佚成果的出現,包括王應麟《三家詩考》、陳景元《相鶴經》、高似孫《古世本》、元代陶宗儀《說郛》輯佚猶可稱道,其分類選輯歷朝“士林罕見”的經、史、小說、雜記一千余家,是一部有價值的大型叢書。明代的輯佚活動主要在嘉靖至明末(1522-1644),胡應麟輯《百家異苑》(復佚),後又輯干寶《搜神記》
4、;梅鼎祚(1549-1618)所輯《古樂苑》52卷、《唐樂苑》(未詳)《歷代文紀》203卷;張溥所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100余卷。第二節:前人的輯佚工作清代是輯佚發展的鼎盛時期。其中私家輯佚有:王謨輯佚《漢唐地理書鈔》;嚴可均輯佚成果主要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顯明后世;黃奭《黃氏逸書考》等。官方輯佚在乾隆年間,先後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書錄入《四庫全書》和登記在《四庫全書總目》中的,經部六十六種,史部四十一種,子部一百三種,集部一百七十五種,共三百七十五種,四千九百二十六卷。今《四庫全書總目》中標
5、明“永樂大典本”的書都是已佚而重新輯出的。這次輯出的佚書中有不少是價值很高久已失傳的名著,如五百二十卷的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一百五十卷的薛居正《五代史》,九十卷的郝經《續後漢書》等。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一、佚文獻的認定1、文佚的認定2、書佚的認定①、書佚認定的原則:其一、凡見于前代文獻稱引,而后代書目不著錄者,一般認定書佚;其二、凡見于前代書目著錄的圖書,而后代書目不見著錄者,可基本認定為書佚。②、佚書查找的途徑:其一、憑借常用書目;其二、專題、類書書目的應用;其三、據存求佚,根據國內外編制的各種藏書目錄,確定知而未見
6、之書的存佚。③、輯本查找的途徑。搞清前人的輯佚成果。孫豈治、陳建華《古籍佚書輯本目錄》收1949前輯佚書。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二、搜辑范围和具体搜辑书的确定时间范围:该书始流行至该书亡逸时的古书。1、類書、雜鈔2、古注3、字書、韵书和音义书4、史書5、地志6、同类型的书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三、佚文獻的搜輯1、佚文檢索的辦法①、盲檢法②、直檢法③、擴展法④、機檢法2、佚文查閱的方法①、一次定成法②、簽注法③、索引法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四、輯佚的种类1、編輯性的輯佚2、輯存性的輯佚3、輯復性的輯佚4、輯證性的輯
7、佚5、輯增性的輯佚6、輯合性的輯佚主要为三类:一、辑亡佚之书;二、补辑亡佚之篇之部分;三、为编别集或总集等而辑文;第四節:古文獻中的偽書偽書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實以及內容假造的古典文獻。一、偽書存在的幾種現象(1)有偽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2)有偽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3)有掇古人之事而偽者;(4)有挟古人之文而偽者;(5)有传古人之名而偽者;(6)有蹈古书之名而偽者;(7)有惮于自名而偽者;(8)有耻于自名而偽者;(9)有袭取于人而偽者;(10)有假重于人而偽者;(11)有恶其人,偽以祸之者;(12)有恶其人,偽以诬之者
8、;(13)有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14)有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15)有伪而非伪者;(16)有非伪而曰伪者;(17)有非伪而实伪者;(18)有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19)有当时记其伪而后世弗悟者;(20)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