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46973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语文教学中的言和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中的言和意中国古人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是概念的外在化,意象是概念产生的土壤。意象由形象和意义构成,但意象之“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显现。语言中意象成分越多,就越具有形象性,它的意义越易于理解;反之,意象化的成分越少,抽象化的程度越高,它的意义就越难于理解。词是语言交流中意象的对等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苦于某种思想或情感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概括,这也就意味着这种思想情感无法准确地得到表达。海德格尔说:“词语破碎之处无物可存。”伽达默尔认为,词语的不完善性乃是由于人们理智的不完善性造成的,因为理智不完善,所以词语的选择就杂
2、乱,这是由语言和思维的不协调所致。伽达默尔又说:“没有一种人类的语词能够以完善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精神。”语言有其局限性,也有其多义性。刘勰《文心雕龙》中“风骨”一词的内涵是什么?上世纪30年代,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提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论断,由此发端,至今已形成20多种观点,对黄侃的意见或赞同或反对,或发展或修正。有人认为“风”就是文章的形式,“骨”就是文章的内容;有人认为“风”是对文章情志方面的美学要求,“骨”是文章词语方面的美学要求;也有人认为“风骨”皆指内容,并无文意文辞之别;第四种是把“风骨”与风格联系起来,认为“风骨”是刘勰推崇
3、的“标准风格”或“理想风格”。参与争鸣的多是一些权威的学者和教授,但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就《圣经》的研宄曾提出一个对文本理解的问题:“一个诚实可靠的人用文字来传达一件事,我以为对于这样的纪录可能产生两种分歧:一是关于事实的真假,另一种是关于作者的本意。”解释学者施莱尔马赫提出质疑:人们凭什么认定只有自己对,别人都错呢?他的回应是:“具有最高权威的著述是能让人在其中看到自己正确见解的著述,而不是仅表达一种正确意义而排斥其他见解的著述,是饱含已发现和尚待发现及不可发现的真理的著述。”语言虽然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又有无可回
4、避的私人性,语言中所包含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是个人的、独特的,不具有普遍的可传递性。庄子有个轮扁斫轮的寓言故事,他说,做车轮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一位大师做得得心应手、娴熟自如,但他却无法通过语言将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技术传给其他人。这充分说明语言有其私人性。《庄子?秋水》篇载庄子与惠施游于壕梁之上的故事,这更是对语言私人性的形象表述。庄子感叹“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施质疑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对话的关键在于鱼和人是不同主体,“乐”的感觉和主体是分离的。庄子将自身所认为的快乐投射于鱼,“乐”
5、就包含了不同主体的感受。惠施指出这种分离,庄子转移话题为自己辩护,这成为哲学的悖论和语言的游戏,它正是基于语言的私人性。钱钟书说古籍中记有一个叫薛伟的人,他发现自己化成了一条鱼,在河里游泳被人逮住了,要宰他,他突然想起我不是鱼,我是人。要宰他的人是他昔日的朋友,他喊朋友的名字,希望有人来救自己,但所有人都只诧异这条鱼很怪,嘴好像在呐喊、在疾呼,但就是听不见声音。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最为尴尬的就是对文本中的词语不能准确定义,对学生的即兴发言不能迅速而恰当地概括归纳,以及私人化的语言应如何让学生群体接受,这种难以言表的苦恼类若化身为鱼的薛伟。“言”既
6、然不能尽“意”,教师就要尽可能地使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方式,或借助音乐、图像、肢体动作等创设教育的情境,突显语言中形象与意义的关联,唤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使其达到某种感悟和意会;教师更要善于抽象与归纳,引领学生穿越语言中意象的限制,以期同步提高他们的的思维水平与语言应用的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