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饮治疗中风

天麻钩藤饮治疗中风

ID:20212818

大小:7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0

天麻钩藤饮治疗中风_第1页
天麻钩藤饮治疗中风_第2页
天麻钩藤饮治疗中风_第3页
资源描述:

《天麻钩藤饮治疗中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天麻钩藤饮治疗中风汤国敏胡文海李真鹏(惠东县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惠州516300)【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398-02【摘要】目的对天麻钩藤饮治疗中风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60例中风病证属肝阳上宂型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使用天麻钩藤饮进行治疗,对照组静脉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胞磷胆碱及对症用药治疗。结果通过两组治疗结果对比分析可知,30例观察组患者中,治愈11例,治愈率36.67%,显效12例,占40.00%,有效5例,占16.67%,无效2例

2、,占6.67%,总有效率93.34%;30例对照组患者中,治愈6例,占20.00%,显效11例,占36.67%,有效6例,占20.00%,无效7例,占23.33%,总有效率76.67%。两组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天麻钩藤饮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異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上可推广使用。【关键词】天麻钩藤饮中风我国对中风病症在很早就所有认识,中医在防治中风方面历代医家在治疗此病症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我院在对此病进行总结继承的基础上,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对我院60例符合肝阳上亢型表现的中风病患者通过对比治疗进行总

3、结分析。具体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基木资料选取60例我院收治的属肝阳上亢型的中风病证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34岁-73岁,病程lh-2月。60例患者病症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的中风病诊断标准,经脑CT观察膦脑梗死,排除其他病症。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者73岁,最小者34岁,異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20例;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35岁,具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18例。1.2方法观察组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原则对观察组使用天

4、麻钩藤饮,在患者合并具有高血压症状吋,应及吋的加减钩藤的用量,1剂每日,水煎服,3次服用完毕。汤药服用4周左右,也可将汤剂改为丸剂或散剂服用8-12周。对照组20ml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射和0.5-1.0g胞磷胆碱并对症用药。1次每日,1疗程2周,每疗程应间隔1周。1.3疗效判定标准参照评分标准[2](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各项症状、体征进行评分。痊愈——疗效百分比≥85%显效——疗效百分比≥50%有效——疗效百分比>20%无效疗效百分比&It;20%疗效百分比=[(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0

5、0%。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数据处理采用正态分布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30例观察组患者中,治愈11例,治愈率36.67%,显效12例,占40.00%,有效5例,占16.67%,无效2例,占6.67%,总有效率93.34%。30例对照组患者中,治愈6例,占20.00%,显效11例,占36.67%,有效6例,占20.00%,无效7例,占23.33%,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3讨论

6、中医对于中风病具有较早认识,关于病因及病机的讨论也是众说纷纭。唐宋以前倡导中风病的发病机理为正气不足、邪气稽留是,元其气必虚。明清吋对于中风的认识主要为内因论。B前,中风病在中医药治疗方面从理论和临床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起饮食、居、气候条件等也都发生很大变化,体内外的致病因素也发生变化;在近现代,不断涌现出中风病治疗的新学派,对中风病症的理论探宄及临床治疗也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例如近代中受王清任、唐容川等人血淤辨证影响,对此病的治疗己经呈现出重活血化淤趋势;当代中医学者较重视痰热腑实的重要病机及痰淤互阻的致病机理,化痰通腑得到广泛应用

7、。通过对我院60例中风患者的治疗,发病年龄大多为40岁以上者,45岁-60岁属高发期。经现代药理研究:天麻钩藤饮作用有降压、稳压、抗血小板凝集等;苏中丹参、牛膝、鸡血藤等能使血液黏调度降低,还具奋扩张血管和发送微循环的功效。这些治疗作用完全符合现代医学中认定中风患者的机体会发生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黏的病理变化症状。因此,在治疗中风病防治过程中使用天麻钩藤饮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参考文献[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叶I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2]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88-

8、89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