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156661
大小:2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0
《六年级数学新教材教学的困惑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六年级数学新教材教学的困惑与对策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是第六年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试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感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我们去解。” 一、主题图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下编写的新教
2、材设计了富有儿童情境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主题图,这些主题图为老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大部分老师均视若珍宝、取之即用。困惑:主题图中的情境都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故事情节,许多图中还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多个信息,确实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老师该怎么恰当加以运用呢?是不是所有的主题图都适合学生的实际呢?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实际呢?对策:新教材中的主题图是遵循课标的理念编写的,内涵丰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教师不能成为主题图的“留声机”,而应创造性地加以使用。有些主题图并不一定适应学生的实际,内容太多,与农村孩子
3、的生活相距也较远。特别是对小学的学生,我们认为必须在学生充分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再来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因我们的数学教育有许多内容是纯粹的数学知识,不可能每一个内容都联系实际,这里面就有一个数学与实际联系的问题,将实际问题化归成数学问题,这不是所有学生很快就能形成的能力。二、缺少规范性的格式和总结性的语言。现在教材中的例题基本上属于半开放式的,它没有完整的做题格式,到底什么样的格式才是规范的,合理的,老师之间就存在了一些争议,学生的格式更是五花八门。教材中的知识也缺少总结,提倡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学生思维活跃了,但教
4、学中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规范性下降了。教学中对于格式的规范与概念、法则应如何把握?还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吗?老师是不是还有必要规范的板书出来呢?constructionqualityacceptanceandassessmentRegulation(ProfessionalEdition)(DL/T5210.2-2009~DL/T5210.8-2009);1.9thequalitycheckoutandevaluationofelectricequipmentinstallationengineeringcode(DL
5、/T5161.1-2002~5161.17-2002);1.10thenormsofconstructionsupervision,theelectricpowerconstructionsupervisionregulations对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长期注重学生的自己发现、概括、总结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要到位。三、如何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几乎每一节研究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困惑: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
6、,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所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怎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呢?对策:我认为: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互动来达成目标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须合作,教师要选择好合作的契机,把那些思考性、开放性较强,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的问题安排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奏好三步曲:前奏:让学生明确合作的要求即干什么和怎么
7、干。序曲:引导合作交流前,教师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那么小组合作时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进行曲:交流评价,组内分工,全班汇报。同时,作为任课教师要持之以恒、有条不紊地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合作技能。四、弱势群体如何关注。随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不断深入,强者如鱼得水,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以彰显,越来越出色;弱者有心上进,苦于能力不够,只能成为旁观者,个别自控能力较弱者则“破罐子破摔”,你学你的,我玩我的。困惑:新课改使强弱差别越来越大,如何关注弱势群体
8、呢?constructionqualityacceptanceandassessmentRegulation(ProfessionalEdition)(DL/T5210.2-2009~DL/T5210.8-2009);1.9thequalitycheckoutandevaluationofelectricequipm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