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多烯磷脂酰胆碱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稳定性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多烯磷脂酰胆碱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稳定性探析钟秋凤广丙梧州市工人医院543000[摘要]目的: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稳定性。方法:将多烯磷脂酰胆碱与10种药物直接等体积混合,仔细观察混合液的澄明度。结果:多烯磷脂酰胆碱与维生素B6、氨甲苯酸、利巴韦林、胃复安等体积混合后,产生浑浊。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与维生素B6、氨甲苯酸、利巴韦林、胃复安等等存在配伍禁忌。关键词:多烯磷脂酰胆碱;临床常用药物;配伍稳定性多烯磷脂酰肭碱是从大豆中提取的一种高浓度浓缩磷脂,主要的活性成分为聚磷脂酰胆碱二
2、酰甘油,或者是多聚乙酰卵磷脂,其可以减少肝脏细胞的氧应激,有利于炎症反应的降低。为了进一步了解其药学机理,在这里将多烯磷脂酰肭碱注射液(PPC注射液)与药物葡萄糖注射液等体积混合,仔细观察混合液的澄明度,具体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实验仪器精密PH计PHS-3C(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无菌注射器(批号:110418,5mL/支,江苏苏云医疗器材)。1.2实验用药PPC注射液(批号10653,5ml/支(232.5mg),北京制药有限公司),胃复安注射液(批号11558,IOmg(lmL
3、)/支,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地塞米松注射液(批号100926,5mg(lmL>/支,上海和丰制药有限公司),氨茶碱注射液(批号112986,0.25g(10mL)/支,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维生素K注射液(批号112986,10mg(lmL)/支,上海第一生化药业),维生素B6注射液(批号:10112301,100mg(2mL)/支,芜湖康奇制药有限公司),利巴韦林注射液(批号100758,lOOmg(lmL)/支,中国制药有限公司),氨甲苯酸注射液[批号:100806,lOOmg(lOm
4、L)/支,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批号1086658,lOmg(lmL)/支,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酚磺乙胺(批号:100851,500mg(2mL)/支,上海第一生化药业脊限公司)。1.3研究方法将多烯磷脂酰胆碱与8种药物直接等体积混合,仔细观察混合液的澄明度。用无菌注射器抽取PPC注射液5ml,将其注入到葡萄注射液中,混合后得到注射液A,采用冋样的方法分别抽取0.5mL利巴韦林注射液、2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L维生素C注射液、IOmL氨茶碱注射液、ImL胃复安注射液、
5、IOmL氨甲苯酸注射液,2mL酚磺乙胺、ImL消旋山茛菪碱分别注入到葡萄注射液混合得到相应B、C、D、E、F、G、H、I、H、j液,并且各抽取10ml,将其加入到各自的A液烧杯中,认真观察现象,并测定其PH值。另外就是直接配伍观察,按照上述方法直接与药物混合,观察现象。1.4统计学分析釆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方法为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0.05。2结果多烯磷脂酰胆碱与维生素B6、氨甲苯酸、利巴韦林、胃复安等
6、体积混合后,产生浑浊。具体情况表1所示:表1直接将PPC与等体积药物混合后的澄明度3讨论多烯磷脂酰胆碱主要的活性成为聚磷脂酰胆碱二酰甘汕,或者是多聚乙酰卵磷脂,既可以减少肝脏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又有利于炎症反应的降低。为了进一步了解其药学机理,本文将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与10种药物葡萄糖注射液等体积混合,对其混合后的混合液澄明度进行仔细观察,发现多烯磷脂酰胆碱与维生素B6、氨甲苯酸、利巴韦林、胃复安等体积混合后,立刻产生浑浊,其主要与以下方面有关:3.1PH值当药液的PH值低于6.5时,就会产生不
7、可逆转的白色沉淀,如本组研究中,PPC葡萄糖混合液、PPC—氨甲苯酸葡萄糖混合液,两组的PH值分别为4.96、5.25,因此,便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白色沉淀,同吋,这也与以前相关的临床应用报道结果相一致。3.2浓度当注射液的浓度达到一定的值吋,浑浊现象就会产生,而在低浓度吋,并iL没有肉眼可以看到的浑浊,但是是否产生了对人体有危害的物质,还要做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3.3辅料辅料也会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混合液的性状,如胃复安胺注射液中,其辅料有亚硫酸氢钠、无水醋酸钠、浓盐酸等,在局部浓度过高时,就会影响
8、到混合液性状。因此,需要医学人员进一步加强对药品药学机理以及特性的了解,逐步完善药品说明书,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患者正常用药,科学安排输液顺序,强调遇有多烯磷脂酰胆碱配伍禁忌的药物吋隔开输入,确保临床医学的稳定、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刘晓鸿,张明生.多烯磷脂酰胆碱与10种临床常用药物配伍稳定性观察[」].中国药物警戒,2012,(14)02:69-71.[2】章娟,翟青.注射用多烯磷脂酰胆碱与胰岛素在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考察[」].中国药学杂志,2013,(22)08:65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