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030276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思考广西田阳县民族中学黄彩云【论文摘要】:论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状况,介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诵读、译析、练评、展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论文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诵读、译析、练评、展延【论文正文】:一、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教学人员的重要任务。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由于时空差异,历史久远,生活经历各异,教师普遍感到
2、文言文不容易讲解,难理解,比较难学,因此相当部份初中学生不大喜欢学习文言文,一部份教师也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深入研究,没有创新教法。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大部分师生认为,文言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几次旁听文言文课堂教学,感觉问题在于几个方面:一是教法简单,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弄懂每个字的意思,还要掌握名词做状语、定语后置、倒装句等语法知识,教师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效果很差。二是是背诵内容多,学生感到压力太大,认为背诵文言文今后无多大用处,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三是课外的拓展延伸不够,不注意
3、培养学生课外诵读文言文的兴趣。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打破课堂的沉闷局面呢?笔者提出几点对策。三、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对策思考对策一:强化诵读领会文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我觉得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就是大量的诵读(朗读和背诵)。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
4、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诵读文言文关键掌握两步,学会朗读,加强背诵。朗读要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注意通假异读、古音异读、破音异读、虚词轻读,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加强背诵,记叙性文字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时间词语来背诵;说明性文字可按内外、远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说明层次记忆;议论性文字可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指导学生理清“文脉”如《桃花源记》,抓警句如《岳阳
5、楼记》,抓关键词语来背诵。初中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要逐步减少机械记忆,学会理解记忆。诵读应该以了解内容为前提,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对策二:注重译析深入体会在课堂上,首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方法,其次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必要的分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诵读时觉得明白了课文的意思,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有许多地方很不顺手,一些难词,难句的障碍横亘在面前。他们被逼迫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小组讨论,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咀嚼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这样做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言
6、文的能力,养成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请教的学习习惯。笔译之后,让学生分段分层说说翻译的内容,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校正,最后教师给予点拨。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五个字“留、删、调、补、换”,留即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即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即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即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然后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学习翻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学生通过诵读和翻译之后,教师要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必要的分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那些属
7、于议论性的文章,可按照论述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要分析论点,特别是中心论点。属于记叙性的文章,可按照叙述的时间先后或空间变换进行分析,一般要重点分析人物和事件。通过分析后,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择要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对策三:坚持评练拓展延伸文言文教学,还要坚持评练结合。所谓“评”,就是对课文的思想观点进行评价,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灸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值得借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在文章中难免有一些消极因素,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用辩证唯
8、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课文进行鉴赏、辨别、分析、批判,做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一般说来,限于中学生的阅历和分析能力,对古代作品进行评价,难深之处应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力所能及的可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