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86570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8
《浅谈文言文教学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文言文教学对策 【摘要】中学文言文教学在当下的处境之艰难,大多数一线教师基本都有体会。推究起来,“学生不喜欢”是其主要因素。作为教师,我们是否深思过,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呢?难道文言文真的那么可憎,以至难懂难记到让人生畏的地步?难道学生兴趣低迷就没有教师的责任? 【关键词】适应性写作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80 一、文言文教学的弊病 当下的文言文教学百病缠身。教学方法的失当无疑是最为显性的表征。我们的教学模
2、式化到了极点:教学流程之僵滞,教学形式之呆板,教学手段之单一,使得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学习文言文全无主动和兴趣可言,完全为考试所迫,极为被动和功利,课堂了无生气。这样的文言文教学谁会喜欢?如果说教学模式化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的偏差则直接把文言文教学拉入了死胡同。纵观我们的课堂,“理解词句含义、梳理文章内容”5几乎成为文言教学的全部。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讲究字词的落实、注重词句的用法、追求词句的翻译也就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于是,为了寻求意义的精确理解,讲课时一字一对、一句一讲、字必求其训、句
3、必索其旨,如此,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美感全无,雅致全无。其实,只要此举能够产生较高的效益,吃点苦也不要紧,问题的关键在于,2/3以上的教学时间被耗费,学生收获了什么呢?这样的定位完全背离了学习文言文的初衷,学生捡到的只是芝麻,丢弃的却是西瓜;原本索然寡味的串讲再加上机械繁复的解析,这样的课堂还有多少趣味可言?这样的学习又有多少实用可言?更为糟糕的是,除去串讲课文消耗的大量时间,我们又把所剩不多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大而无当的架空分析上。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
4、为教材所选的作品都是经典,无论是内容和主题,还是语言和写法,都只能以欣赏的态度去面对,以膜拜的心理去解读,发掘词句的微言大义;文章呈现的也只是静态的、历史的信息,其中的人和事全都与今天毫不相干、与自己没有关联。于是,我们的课堂也就像祥林嫂不断地向鲁镇的人们唠叨“我真傻,真的”,以至于学生“一听到就厌得头痛”,连偶尔“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的场面也十分少见。这种长期以来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和实践对文言文教学的危害极大,它不但消解了学生的兴趣,疏离了文言文与当下的关系,更疏远了学生与语文的
5、情感。 二、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基于当下文言文教学的弊端,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定位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既然不少学生认为文言文不实用,一些专家也认为“文言文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生命力”,我们何不抓住“实用性”这一关节来做文章,让文言文充分焕发出“实用”的生命活力呢?如何才能做到“实用”5呢?我想它应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向现实的、功利的,即在理解文意的过程中学习古人的经验,吸取曾经的教训,有的甚至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直接拿来、全盘化用,用于管家理财、济世治国。譬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
6、古典名著广为日本人喜爱和推崇,成为他们经商和管理的必读书目。第二个层面是指向内心的、精神的,即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升道德的境界。譬如,读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懂得了一条基本的做人准则;读了《伶官传序》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你又明白了生活的奋斗哲学,这就是精神的“实用”。这些东西,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悟出来,而并非只有作家才能悟出来,也更非只有古人才能悟出来。但是,这都需要以时间和经历为代价,很多时候,这种代价可能是非常巨大和惨痛的。牛顿说:“如果说我能看得比别人远些,那
7、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那么,从文言文中领会先贤的精神世界,不正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吗? 文言文教学的途径这样,我们对文言文教学就有了新的认识,即理解意义只是一个基础,只是一种工具或凭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就是被文言文的精华所化,而不只是孤立地停留在意义理解的层面上。我们的教学就会上升到以理解意义为手段、以吸取文化养料为旨归的理想境界。然而,课堂教学是具体而微的,我们又该如何通过有效的路径来到达这种理想的境界呢?“语文即生活”,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是,当前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正是: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我
8、们把语文搞得越来越远离生活,把文言搞得越来越远离现实。为此,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突破教材的原点向生活靠拢,一方面通过读古人之文来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启迪智慧,一方面通过读圣贤之书来丰富心灵和品德以怡养性情。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设置“我读我想”5的环节,要求学生站在当下的角度,联系现实,发散思考,从而获得新的启示以提升智慧、濡染品性。例如,上《寡人之于国也》,我引导学生做了如下一系列的思考:办事情要符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