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998664
大小:225.0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10-08
《防治原则—医学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九章防治原则第一节预防一、学习要点(一)重点1.预防、养生、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概念2.预防的内容及基本原则(二)难点1.养生以增强正气、防止病邪侵害的方法2.预防与养生的关系二、知识点精析(一)防治原则概念(二)预防与养生的概念及其关系1.预防2.养生3.预防与养生的关系一是概念不同:二是内容不同:三是方法不同:(三)预防的内容预防的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1.未病先防概念未病先防的主要措施养生以增强正气防止病邪侵害(1)养生以增强正气①顺应自然②养性调神一是要注意避免来自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二是
2、要提高人体自身心理的调摄能力。③护肾保精④体魄锻炼形体锻炼的要点有三运动量要适度,要因人而宜,做到“形劳而不倦”要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要持之以恒,方能收效⑤调摄饮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2)防止病邪侵害避其邪气药物预防2.既病防变概念既病防变的主要措施早期诊治防止传变(1)早期诊治(2)防止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第二节治则一、学习要点(一)重点1.治则、治法、治病求本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治则(二)难点1.治则、治法的关系2.“标本
3、”之“本”与“治病求本”之“本”的不同3.阴阳互制的补虚方法与阴阳互制的补虚方法4.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及运用二、知识点精析(一)治则、治法的概念及其关系1.治则概念2.治法(1)概念(2)治法的层次性治疗大法治疗方法治疗措施3.治则与治法的关系(二)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1.概念2.治病求本的“本”的涵义(三)治则的基本内容治则的基本内容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1.正治与反治(1)正治①概念②适应证③正治的主要内容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2)反
4、治②适应证①概念③反治的主要内容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3)正治与反治的关系2.治标与治本(1)标本概念的相对性病机与症状而言,病机为本,症状是标;疾病先后言,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是标;病位而言,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邪正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2)治病求本之本与标本之本的区别治病求本之本标本之本(3)治标与治本治则的应用①缓则治本②急则治标③标本兼治3.扶正与祛邪(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①扶正概念适应证②祛邪概念适应证③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区别:一是概念不同:二是适
5、应证不同:联系:(2)扶正与祛邪的运用①扶正与祛邪的运用原则把握先后主次:对虚实错杂证,据虚实的主次与缓急,决定扶正祛邪运用的先后与主次;攻补应用合理:即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②扶正与祛邪的具体运用扶正与祛邪的具体运用包括单独运用同时运用先后运用单独运用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扶正的运用,当分清虚证的部位及其精气血津液阴阳的何种虚,还应掌握用药的峻缓量度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祛邪的运用,当辨清病邪性质、强弱、所在病位,而采用相应的治法;还应注意中病
6、则止同时运用——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证。据虚实主次不同,攻补同时使用有扶正扶正兼祛邪:即扶正为主,辅以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即祛邪为主,辅以扶正。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先后运用——适用于虚实夹杂证。据虚实的轻重缓急而变通使用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应于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补。适应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二是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气尚能耐攻者4.调整阴阳(1)调整阴阳的概念(2)调整阴阳的内容损其有余
7、补其不足①损其有余泻其阳盛适应证——“阳胜则热”的实热证理论依据——根据阴阳对立制约原理,宜用寒凉药以泻其偏盛之阳热。即“热者寒之”阳胜则阴病——清热的同时,配以滋阴之品,即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损其阴盛适应证——“阴胜则寒”的寒实证理论依据——根据阴阳对立制约原理,宜用温热药以消解其偏盛之阴寒此即“寒者热之”阴胜则阳病——散寒的同时,配以扶阳之品,同样是祛邪为主兼以扶正之法。②补其不足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虚热证——滋阴以抑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虚寒证——扶阳以抑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
8、病治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虚热证——阳中求阴虚寒证——阴中求阳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阴阳并补阳损及阴证——补阳为主,滋阴为辅阴损及阳证——滋阴为主,补阳为辅回阳救阴——阴阳亡失证人亡阳证——回阳以固脱亡阴证——救阴以固脱均兼以峻剂补气③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概念④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的异同相同点:两种治法的适应证相同。均适用于阴阳偏衰所致的虚热证和虚寒证。不同点:一是理论依据不同: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是以阴阳对立制约原理为依据;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是以阴阳互根互用原理为依据。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