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摘要:针对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结合我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分析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存在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以促进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普通高校;教学1问题的提出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对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教学形式、内容、方法和管理等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课堂教学片面强调统一、共性、服从和规律等,而排斥多样性、个性、选择性、主动性。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权威化教学态度、统一的教学模式和功名化教育价值观等泯灭了学生的批判精神,扼杀了创造性思维,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及“健康第一”观念的培养和引导;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考试制度。2研究对象与方法2.1文献资料法收集、查阅有关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文献。在查阅大量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认真整理、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2.2案例分析法以本校2008级、2009级本科生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典型进行分析,探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新的教学模式。2.3访谈法 采访部分高校专家、体育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学习环境,要以他们在大学期间能掌握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为指导思想,安排教学。学生一旦掌握了某种运动项目技能和有关知识,就会不断地行进实践和提高,这样既促进了身心健康,又不断地泛化到对其它体育项目的热爱,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兴趣。3研究结果与分析3.1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3.1.1改革的基本思路由单纯的传授体育技能为中心的旧体育教学体系逐渐向“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和“健身体育”的教育方向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品质和奉献精神。从全面健身、终身受益的观点出发,使大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突出具有健身价值、适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大学生的抵御疾病能力、承受挫折能力、适应新环境能力和创新能力。3.1.2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主线,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在遵循体育教育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使大学生通过在校的体育教育,掌握健身原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3.2改革举措3.2.1转变教学观念 通过讨论和研究,我们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达成了共识,学校体育教学必须实现6个转变:(1)从应试型转变为素质型;(2)从知识型转变为创新型;(3)从灌输型转变为启发型;(4)从说教型转变为身教型;(5)从保护型转变为锻炼型;(6)从斥责型转变为赏识型。3.2.2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然而,每周两学时的体育与健康课仅90至100分钟,如果有效练习密度按35%计算,学生每周直接的身体练习不超过35分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也难于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其实,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影响,决不仅仅在于课堂,还有一个课外的广阔天地。课外体育是课内体育的延续,让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完美结合,才能使学生个体在不同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3.2.3以课程建设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是改革的实质和关键环节,是沟通宏观与微观改革的桥梁。我们认为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注意知识的实际应用性,重健身性和娱乐性,而淡化竞技性。运动技术类项目应将中、小学体育课中曾出现过的内容删除,加入一些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来满足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根据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了基础专项课、专项课、选修课、保健课等类型。上述这些课程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从事体育锻炼提供了能力储备。3.2.4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建成符合健康教育要求的教学内容体系是构建高内容还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同时它又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载体。因此,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关系到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健康教育能否顺利的实现。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既要立足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更要着眼于满足终身体育的长远需要和社会需要。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为学生创造宽体育成绩的评价在学生体育学习中起导向、调节、激励和鉴定作用。3.2.5考核方法向科学化、过程化、弹性化、综合化转变体育成绩的评价在学生体育学习中起导向、调节、激励和鉴定作用。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要从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入手,改革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因此,体育成绩我们采用多维评价:(1)体育理论知识用多维评价;(2)体育理论知识情况的评价;(3)运动成绩进退步变量的相对评价;(4)学习态度及课外活动积极性的定性评价。通过以上多维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定。4小结1)在新的形势下,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建设课外体育教育体系,建立具有时代气息的体育俱乐部或成立学生体育协会,使学生在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协会中,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参加体育锻炼,掌握锻炼的技能,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2)构建一种多维、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与彼此影响的互动过程。通过改善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学习个体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来达到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3)选择课程内容时,一定要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和乡土体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