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

浅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

ID:19154179

大小:20.1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29

上传者:U-5649
浅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_第1页
浅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_第2页
浅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_第3页
浅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_第4页
浅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浅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针对以往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现象,山西大学坚持“三个面向”,立足改革,勇于创新,在探讨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对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了整体改革与实践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教改成果。  1.研究目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校教育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许多研究中发现,我国学生的体质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身体形态、身体技能、身体素质等显性指标方面,还是在体育能力贮备、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思想及自我锻炼习惯等隐性指标方面,都有明显差距。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与中小学相比,没有多大变化,没有从根本上体现出高校体育课的特点和优势;其二,体育教学只注重竞技运动技术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点;其三,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分强调所谓的增强学生的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一个颇为重要的课题。山西大学作为山西省的最高学府,理应走在改革的前列,抓住机遇,勇于探索,将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思想方法,运用到体育课程改革之中,努力探索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新世纪高校体育特点的现代体育教学之路,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2.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性质与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研究:一是案例分析法,以山西大学1997级、1998级、1999级本科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典型进行分析,探讨高校大学生新型体育课教学模式;二是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咨询法,了解和掌握兄弟省市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情况;三是归纳、演绎法,对相关文献、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认真总结近年来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从而构建适合现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并具地方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新体系。  3.研究结果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前期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各高校抓住了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后续改革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从总体上看,高校体育教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指导思想不明,教学目标不清;(2)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前瞻性,缺乏体育课的魅力;(3)教学方法呆板,缺乏灵活、多变的有效的健身方法;(4)组织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2 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  3.2.1 改革的基本思路  (1)改变传统的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旧体育教学体系,逐渐向“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主动体育”的教育方向发展,以尽快适应现代社会人才培养和快节奏工作、生活的需要;(2)从全面健身、终身受益的观点出发,使大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突出具有健身价值,适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内容;(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克服“千校一面”的倾向,创建本校特色。  3.2.2 改革的指导思想   为适应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满足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根据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学生的体育基础与兴趣以及教师的专业特长,目前我校体育课程设置有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保健课等类型。其中选项课开设的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搏击、游泳等;对于选修课,学校则充分发挥自身拥有较强的专业体育师资力量和其他院系拥有一定数量的心理学教师的优势,开设了大量有关身心健康的课程供学生们选修,如《心理学》、《心理卫生》、《大学生身心健康与成才》、《桥牌》、《围棋》、《网球》、《羽毛球》、《健美体操》《形体》等。所有项目的设置不分男女,为学生今后从事体育锻炼提供了能力储备,同时为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选择理想的运动项目提供宽松的选择余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爱好体育课的积极性。  3.3.3 优化课程内容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所要追求的目标应当包括学生的体质基础、心理发挥水平、体育文化素养与终身体育能力等。因而教学内容从多元化、全面性、发展性的教学目标出发,坚持“四个注重”,即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注重选择适应未来职业的业余生活特点的内容,注重增加与健康有关的教学内容,注重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相结合。如大幅度提高了理论课教学时数,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现在的16学时(不包括各个单项技术理论)。又如我校的游泳课,根据运动项目价值的变化趋向,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调整,不仅增加了课时,而且由原来的考查课确定为现在的考试课,为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游泳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及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该课程不仅是我校的特色课程,而且在我省高校体育课中也是一门颇具特色的课程。  3.3.4 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大部分的动态操作,而非静态的学习,学生的喜、怒、哀、乐极易显现。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习惯于一成不变地灌输运动知识,训练运动技能,总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做“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被动表演,缺乏变通能力,不能因时、因地制宜地改变教学法,创造生动活泼的双向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无任何快乐可言。这种“步伐一致”、“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产生厌倦、反感情绪,甚至放弃体育学习。针对沉闷、呆板的教学方法,为了真正做到“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我们在教学方式上,改变集中而整齐划一的形式,实行符合大学生身心与个性发展要求的灵活多变的“小组教学”,相信并尊重学生的自主与自律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在教学方法上,变被动的操练式教学为主动的、思想型的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实现三个转变:由传授型向引导型转变,由形式型向实效型转变,由枯燥型向快乐型转变,由此营造出一种愉悦、宽松、奋进的学习氛围,达到学生能够自我锻炼、终身自觉进行健身的目的。  3.3.5 改革考核办法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学对象的个体评价,也是对教学过程的总体评价。为改变过去考核重技评和达标、轻理论知识的现象,我们从1997年开始对理论课实行全校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实践课实行统一考试标准,由任课教师交叉考试评分。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掌握学生整体水平,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杜绝了人情分,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3.4 实施体育课程改革后取得的实践效果   几年来,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产生了综合效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选项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使得教师的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通过对上选项课的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上升到98%,体育成绩的优良率达到80%,近几年“达标率”逐年提高,在山西省高校中名列前茅。(2)游泳课教学已成为我校独具特色的课程,游泳被誉为21世纪人们最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通过采用增加课时、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等措施,85%~90%的学生基本学会了游泳,无论从实用价值还是从终身受益的观点出发,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和提高游泳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为当前和今后运动打下了基础。(3)在教材建设中,我们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理论和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社会化的需要,组织编写了《地方高校体育教程》与《地方高校体育专选课教材》系列教材,新编教材充分体现了娱乐性、健身性、健美性。该教材已于1999年秋季开始试用。从对学生的调查和反馈中得知,学生对此评价较高,有8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该教材填补了我校公共体育课无自编教材的空白,现已被学校确定为山西大学学生素质教育的系列教材之一,并得到省教委2万元教材出版补贴,已由人民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4)教改的进行,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些年来,广大体育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活动,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4部,承担了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XX年获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素质教育的理论构建大学生科学 ——教学理论方法体系的目的,为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5)教改带动了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我校学生多次在省高校健美操、田径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男子足球队多次获得冠军;XX年,由上选修课《桥牌》课的学生组成的业余桥牌队在全国青年桥牌锦标赛中,面对强手如林的专业队,沉着冷静,勇夺第六名的好成绩。(6)我校体育教学改革力度大,成效显著,已连续多次受到国家和省级表彰,获“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学校”、“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体育教学优秀单位”、“全国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等称号。  4.结论与建议  4.1体育教学必须扭转竞技运动教学的指导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课程的目标扭转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使之终身受益上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终身体育”、“全民体育”和“主动体育”的现代体育观,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和习惯。  4.2体育教材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科学规律,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发挥我国体育教材改革的成就与吸收国外先进内容的关系;集中指导和发挥地方学校作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体系更加适合国情、省情、校情。   4.3在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增加体育教材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注重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内容应选择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有利于全体学生参加的、适合不同年龄群体锻炼的体育活动,避免过分的竞技化。  4.4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尊重学生的创造欲望,不必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行动一致。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创造性地理解、练习动作,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抒发不同感受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4.5改革以运动技评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的体制和做法,重视体育能力的考核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实现素质教育总目标的重要措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