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儿结核病误诊原因的分析及诊断体会.doc

探讨小儿结核病误诊原因的分析及诊断体会.doc

ID:19945917

大小:2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10-08

上传者:lmf666
探讨小儿结核病误诊原因的分析及诊断体会.doc_第1页
探讨小儿结核病误诊原因的分析及诊断体会.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探讨小儿结核病误诊原因的分析及诊断体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探讨小儿结核病误诊原因的分析及诊断体会【摘要】计划免疫对出生的小儿进行卡介苗接种,在控制结核病的发生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且因小儿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并非典型,常引起误诊误治。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诊治9例误诊、漏诊患儿,现将病例分析报告,在文中作总结分析。【关键词】小儿结核病;误诊原因;分析;诊断体会【Abstract】ImmunizationofchildrenborntoBCGvaccination,theincidenceofTBcontrolhasbeenmadeverygoodresults,butdidnotachievethedesiredeffect,andbecauseoftheclinicalmanifestationsofTBinchildrenandatypical,oftenmistakenlycausedmisdiagnosisGovernance[1].Inmymanyyearsofwork,diagnosisandtreatmentofninecasesofmisdiagnosisandmisseddiagnosisofchildren,nowCaseAnalysisreport,Inthetextofconcluding.【Keywords】Childrenwithtuberculosis;Misdiagnosis;Analysis;Diagnosisof计划免疫对出生的小儿进行卡介苗接种,在控制结核病的发生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且因小儿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并非典型,常引起误诊误治[1]。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诊治9例误诊、漏诊患儿,现将病例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例患儿,男6例,女3例,年龄最大8岁,最小1.6岁,平均3.8岁,误诊误治时间6个月~2年,误诊误治平均年限10个月。1.2误诊、漏诊疾病及原因:①6例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原因以反复的、不同程度的发热为主,6例患儿在诊断性用药之前均做过1~2次X线胸片检查,1例肺门影稍浓,2例支气管稍增粗,余3例胸片正常。②1例误诊为风湿热,原因四肢酸痛无力,以膝关节及小腿为甚,血沉检查稍加快。③2例结核病合并佝偻病,原因以盗汗、出牙行走迟缓及O型腿为诊断佝偻病依据,但漏诊了结核病。1.3治疗及结果:8例患儿按结核感染或结核病给予诊断性治疗,1个月后患儿的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后坚持按病情正规用药均治愈。随访2年以上,无一例复发,远期疗效满意。2讨论2.1误诊、漏诊的原因:①卡介苗的接种,环境卫生、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医生忽视了结核病的感染和发生。②小儿不能正确甚至根本不会表达自身的感受,给医生的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③医生不仔细询问病史及进行体格检查。④医生不自信或因能力水平的限制,常以辅助检查的结果作为诊断依据。2 2.2小儿结核病诊治的体会: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机体对结核病的反应性为变态反应和免疫,尽管小儿接种卡介苗,但小儿对结核杆菌有普遍易感性,发病与否与其免疫及变态反应相关。初次感染结核杆菌后,如免疫力强,感染结核杆菌毒力弱,则变态反应轻微或不发病;如小儿患麻疹、百日咳、营养不良,或使用免疫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致机体免疫力低下,即使感染少量结核杆菌,变态反应却较强烈。临床常见于小儿原发感染,结核杆菌感染以肺脏最为常见,亦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常致小儿颈淋巴结炎[2]。笔者对小儿结核病诊治体会如下:①反复发热,此发热虽经过抗炎、对症处理后好转,但却为暂时性,且此后发热间歇表现为渐行性缩短,发热的程度逐渐加重。②慢性头痛,尤以上眼眶为甚,在临床上,年长儿诉头痛比年幼儿子多且重,这也许与年长儿颅骨缝已闭合且表达能力具体准确相关,对慢性头痛的幼儿,临床上常要考虑结脑存在的可能。③多发性关节炎,原因为变态反应强烈而致的毒血症状有关。④耳后、颈部、下颌淋巴结肿大。⑤地塞米松在结核病中的作用;当变态反应强烈而致毒血症状高热时,适时应用地塞米松可迅速地减轻中毒症状和过敏反应而达到保护机体不受到损伤,但是,由于地塞米松无抑菌作用,且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所以,地塞米松的应用可能会掩盖加重结核病的病情。2.3减少误诊、漏诊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提高对结核病的认识。②认真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③临床上许多病的症状体征并非典型,在诊治过程中不能古板地等待和依靠辅助检查结果或典型的临床表现来判断病情。全面地、灵活地分析和正确地判断病情,早期、正确、合理的用药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1钱惠,郑伟如.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732左启华.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26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