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91568
大小:4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14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离别之情。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本次教学以诗歌诵读为主,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对象分析】本次教学面向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
2、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他们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我们在这篇课文加以引导他们领略新诗的韵味。本次教学设计是针对城市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设计的,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是考虑到了他们较好的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注重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体味作者感情,品味意象,绘意境,悟真情。2、能力培养目标:了解《再别康桥》中的语言艺术美,包括诗歌本身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3、德育目标: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
3、点】1、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徐志摩怎样通过意象表达情感。具体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中自觉运用【教学媒体或资源】1、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2、所需材料:PPT展示课文讲述,课外知识拓展。3、学生组织形式:分组讨论。【教学时长】: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作业1、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让学生上网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志摩与康桥的渊源、徐志摩的代表作品及人生理想等。2、说说这首《再别康桥》怎样打动了你?一、创设情境,走进作者1.展示剑桥大学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康桥风景如画的景色,要求学生用词语形容它的景色。2.出
4、示徐志摩的照片,根据课前小组预习,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徐志摩和康桥情节。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情请同学大声朗读诗歌提示: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组织全班齐读后学生自评后得出诗歌的情感和总体语调、节奏)明确情感: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总体语调: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谐三、诵读诗歌,赏景悟情1.回顾诗歌情感的承载体——意象。你知道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吗?借助这些景物诗人为我们营造了关于康桥的哪些画面?(请你抓住景物为每幅画面取个动人的名字)2.将全诗分为三个版
5、块,分别赏析。多媒体展示康河美景画面,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以读感悟。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第二、三.四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从色彩鲜明的意象和动作性很强的动词入手赏析意境之美。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学生朗读)拓展:让学生尝试说说自己对母校离别之情的景物,渲染对母校离别的情感。(试图让学生更能进入到本首诗歌的情境中去)(学生再次朗读)第五.六节:通过重点赏析“星辉”“寻梦”“放歌”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诗人进入一
6、种无限自由的境界,泛舟寻梦、放声高歌。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追寻他“彩虹似的梦”,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因此,第五节要读得比较欢快,最后一行甚至要读得比较高亢激昂。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只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因此,第六节则要读得缓慢而深沉(学生分组朗读)第一节和第七节:抓住“西天的云彩”、三个“轻轻的”“悄悄的““招手””挥手“等词语体会康桥的“静美”字及诗人“作别一
7、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从而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依依惜别、感伤无奈 。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使母校在自己心中留下一个完整的映像。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学生再次朗读全篇)四、新格律诗三美1、建筑美。A.四行一节B、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错落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以美感。C、第一节与第七节在结构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2、音乐美。A、前面讲到第一节和最后
8、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B、这首诗押韵没有?如果押韵请找出韵脚。来,彩;娘,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