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免疫学 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ppt课件

食品免疫学 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ppt课件

ID:19868992

大小:9.68 MB

页数:100页

时间:2018-10-07

食品免疫学 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ppt课件_第1页
食品免疫学 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ppt课件_第2页
食品免疫学 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ppt课件_第3页
食品免疫学 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ppt课件_第4页
食品免疫学 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食品免疫学 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补体系统(Complement)JulesBodet(1870-1961),Discovererofcomplement发现在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此君来自梅契尼科夫实验,师承吞噬细胞理论,但又发现了补体的溶菌作用,最终使得吞噬细胞理论式微。第一节补体系统概述补体(complement,C)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因其对特异性抗体由辅助和补充作用,故称为补体。补体系统是由30余种血清蛋白、膜结合性蛋白和补

2、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构成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补体系统激活后,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包括溶解细胞效应、调理吞噬作用、介导炎症反应、清除免疫复合物和免疫病理损伤等一、补体系统的组成根据补体系统各成分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三类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包括经典途径中的CIq,C1r,C1s、C2、C4、C3、C5-C9;旁路途径中的B因子、D因子补体激活的调节蛋白包括C1抑制物、P因子、I因子、H因子等可溶性蛋白和促衰变因子、膜辅助蛋白、同种限制因子等膜结合蛋白补体受体包括多种补体片段的受体,如CR1-CR5、C3aR、C5aR等二、

3、补体系统的命名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q,r,s)、C2、….C9;补体系统的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MBL等;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衰变加速因子等;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面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如C1、C3bBb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三、补体的理化性质补体由体内多种细胞合成,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产生

4、补体的主要细胞补体成分均为球蛋白,大多是β球蛋白,少数为α或γ球蛋白。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即可合成补体,出生后3-6个月达到成人水平补体的性质极不稳定,对热特别敏感,56℃,30分钟即被灭活。室温下也很快失去活性参与的补体成分(C1、C4、C2和C3)激活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过程(1)识别阶段(2)活化阶段(构型改变)经典途径的激活顺序识别阶段抗原和抗体结合后,抗体发生构象改变,使Fc段的补体结合部位暴露,补体C1与之结合并被激活,这一过程称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

5、,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5转化酶Fab段Fc段暴露的C1q结合位点IgG分子结合抗原前后的构象变化C1q结合位点被屏障结合抗原之前结合抗原之后CH1CH2IgMCH3区,IgGCH2区C1qC1qr2s2C1rC1s<40nm抗原抗体抗原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C1分子的结构与功能C1由一个C1q、两个C1r和两个C1s分子的共同组成。一个C1q分子如果同时与两个以上的Fc段结合将造成其构象的变化,继之使C1r和C1s活化,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二、旁路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alternativepathway)又称替

6、代激活途径,不依赖于抗体。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由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参与,形成C3和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种系发生上,旁路途径是最早出现的补体活化途径,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防线旁路途径的激活物质是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面的成分,如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真菌以及异种哺乳动物细胞等。三、MBL激活途径又称凝集素激活途径,指由血浆中甘露聚糖结合的凝集素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进而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相同的

7、C3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共同的末端效应即膜攻击复合物(MAC)形成,导致细胞溶解MAC的组装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于细胞表面,并可依次与C6、C7结合,所形成的C5b67复合物插入浆膜脂质双层中,进而与C8呈高亲和力结合,形成C5b678。该复合物可牢固的附着于细胞表面,但其溶细胞能力有限。MAC的效应机制启动扩增效应调控ClassicalMBLAlternative(C3转化酶)(

8、C3、C5转化酶)(MACs等)TerminalPathway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共同的末端效应即膜攻击复合物(MAC)形成,导致细胞溶解补体膜攻击单位结构MACs造成的细胞膜损伤C7C6C8C5bC9多聚体C5b+C6+C7+C8+C9=MACsMACs=补体攻膜单位细胞膜表面的C3b5b与C6、C7、C8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