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

ID:19867168

大小:356.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8-10-07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_第1页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_第2页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_第3页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_第4页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_第5页
资源描述: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大头医生编辑整理英文名称hepatitisCviralinfectionwithglomerulonephritis别名Non-Anon-Bhepatitisvirusinfectionwithglomerularnephritis;Non-Anon-Bhepatitisvirusinfectionwithglomerulonephritis;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性肾炎类别肾内科/继发性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引起的肾损害ICD号N16.0*概述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是一

2、单链RNA病毒,首先发现于1989年,现估计全球约有100×106感染者,主要经血制品传播及使用静脉毒品传播。近10年对HCV感染与肾小球疾患间的关系认识逐渐增多,现认为HCV相关的肾损害主要包括: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ryoglobulinemicMPGN),非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noncryoglobulinemicMPGN)以及膜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MN)。流行病学HCV呈世界不平衡性分布,南欧、中东、南美和部分亚洲国家人群抗-HCV阳性率较高,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人群抗-HCV阳性率较低。据估计,目前全

3、世界至少有1亿HCV携带者,每年新发病例在美国和西欧各为17万,日本为35万,并有上升趋势。我国1992~1995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调查结果为丙肝流行率3.2%,其中辽宁省最高(5.1%),上海最低(0.9%)。高峰区集中在15岁以上年龄段。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肾炎的发病情况应与HCV相一致。流行病学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携带HCV的供全血与供血浆人员的传染源作用尤其重要。HC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经血传播HCV主要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输血后HCV感染率国内外报告差异较大,可能与血源、输血量、人群HCV携带率等因素有关。HC

4、V经血液制品传播也屡见不鲜。我国曾发生因单采血浆回输红细胞过程中,血液交叉污染引起HCV的传播及输入美国进口的Ⅷ因子引起的丙型肝炎暴发。流行病学经常暴露血液者,如血友病患者、妇产科、外科医生、手术者、胸外手术体外循环患者、肾移植血液透析患者及肿瘤患者,输入大量库血或多次输血均极易感染丙型肝炎。静脉毒瘾者亦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据云南昆明441名药瘾者分析,抗-HCV阳性率为60.54%。2.性接触传播关于丙型肝炎的性接触传播说法不尽相同,但比较倾向性的意见仍认为HCV的性接触传播不容忽视。3.母婴传播HCV的母婴传播及其传播率一直有争议,各家报道有很大差异。流行病学由

5、于HCV极易发生变异,因此分析母婴HCV序列同源性有助于确定HCV的母婴传播。Honda等通过对3对HCVRNA阳性母婴HCV的cDNA序列分析发现,同源性分别为95.8%、97.7%和94.0%,显著高于23名对照者(非家庭成员)同一基因片段序列的同源性。一般认为HCV的母婴传播率较低(<10%)。4.家庭内接触传播虽然经血传播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但至少15%~30%散发性丙型肝炎病人无经血或肠道外暴露史。丙型肝炎病人的精液、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发现HCVRNA阳性,提示性接触及日常生活接触可能传播HCV,但机率较低。病因HCV与冷球蛋白血症的相关联系最早报道于

6、1990年,最近研究发现95%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及50%Ⅲ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有HCV感染的证据,包括:血清中存在循环抗HCV抗体,冷沉淀物内含多克隆IgG抗HCV抗体,血浆及冷沉淀物中存在HCV-RNA。与HCV相关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于1994年首先报道,后用针对特异性HCV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在冷球蛋白症性MPGN患者肾组织切片上检测到HCV相关蛋白,在12例HCV阳性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中有8例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及系膜区测及HCV抗原沉积,而在8例HCV阴性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患者没有检测到HCV抗原。病因现认为HCV的冷球蛋白血症性MPGN为HCV

7、免疫复合物介导所致,HCV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内皮下及系膜,激活补体而继发细胞增殖及炎症细胞浸润。但HCV抗原是否独立于冷球蛋白而介导肾小球损害尚不明确。HCV感染性肾小球肾炎分类如下:1.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冷球蛋白血症指血清中存在4℃时呈可逆性沉淀的γ-球蛋白,因组分不同而分为3型:Ⅰ型冷球蛋白为继发于多发性骨髓瘤等单克隆γ-球蛋白病变而产生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Ⅱ型冷球蛋白为混合性冷球蛋白,由多克隆IgG及针对IgGFc段的单克隆IgM组成,其中IgM具有类风湿因子活性;Ⅲ型冷球蛋白为混合性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多见于炎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