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社会惰性研究

国内外社会惰性研究

ID:19796199

大小:3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6

国内外社会惰性研究_第1页
国内外社会惰性研究_第2页
国内外社会惰性研究_第3页
国内外社会惰性研究_第4页
国内外社会惰性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内外社会惰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内外社会惰性研究综述【摘要】社会惰性是团队成员在从事趋向共同目标活动中出现的努力程度和平均贡献随着群体成员增加而减少的现象。该研究从社会惰性的概念、相关理论、成因及相关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社会惰性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述评,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关键词】社会惰性;惰性理论;研究综述1.引言协作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具有自由意志,协作并非人类的本能,乃是权衡各种利弊之后的理性选择。在实际的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成员的努力程度和贡献会随着团队成员数量的增加而减少的现

2、象,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惰性(socialloafing)[1]。它们如同看不见的病毒,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群体、团队和组织中,它会降低群体凝聚力,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会阻碍群体目标的实现。目前对组织中社会惰性行为进行管理,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社会惰性行为已成为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2.社会惰性的概念界定2.1惰性的概念《心理学大词典》等权威心理学词典中均未列入“惰性”这个词条,而关于克服“惰性”的励志书籍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却为数不少。可见“惰性”在我国还只是日常用语。要把日常用语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就应运用文献检索、典籍查阅等

3、方法对其作学术概念的界定。2.2社会惰性与社会干扰的辨析社会惰性(socialloafing)[2]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与社会惰性现象相似的是社会干扰现象,即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时,个体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表面上看二者都是效率下降、努力减少,但二者存在差异,非常易于混淆。社会惰性是个体主动地减少努力,而社会干扰是受到影响间接导致努力减少。回顾社会惰性的历史,研

4、究主要集中于对比个体独立工作时的努力状态和参与集体工作时的努力状态,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社会惰性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不同的活动当中,包括身体性工作、认知性工作、评价性工作等,不论个体的年龄、性别和职业,甚至还具有跨文化的特征。3.社会惰性的相关理论模型3.1资源保存理论从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出发,将组织视为具有一定目标的社会协作系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社会惰化的本质、影响因素以及缓解这一问题的对策[2]。吴昊[3]以社会惰化在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的适应性结果以及资源保存理论框架下社会惰化的动因为视角,从资源丧失的首要性、资源获取

5、的次要性、投入资源以免资源丧失三个方面对社会惰化现象进行了辩证性分析。3.2社会影响理论在对社会惰性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过程中,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来解释社会惰性现象:latane,b.在《社会影响理论》中指出[4],社会影响理论主要强调社会惰性的外部影响因素。但他在理论中过多强调社会惰性形成的外部情境因素,而忽略了社会惰性形成的内在心理过程。3.3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惰化在群体中是不可忽视的现象。孙利虎从库尔特·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出发,将群体视为具有一定目标的社会协作系统,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惰化产生的原

6、因,进而探讨社会惰化对群体协作效率及组织发展的影响,提出组织可以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措施对社会惰化进行控制和弱化,使群体工作更好的发挥作用[5]。3.4激励理论鉴于社会性惰化现象的持续存在,激励理论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6]。经典激励理论的出发点是要消除社会性惰化的存在,其手段是提供各种诱因,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但社会性惰化现象是持续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除,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应该区别对待[7]。在发展期,组织需要业绩的快速提升,激励措施的重点在于提供诱因鼓励个体差异。而在成熟期,组织更需要的是结构和关系的稳定,故激励措施应

7、有所改变。3.5管理惰性弱化论惰性与创新是一对矛盾,持续地克服惰性进行创新是很艰难的[8]。对于企业来说,要克服惰性,首先要争取创新的权利,包括培育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实施虚拟危机管理,提出挑战性的目标,建立创新型组织和有效的激励体系。4.社会惰性的影响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发现社会惰性产生有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影响社会惰性的因素进行探讨。4.1惰性与任务特征科学研究都表明人们有任务偏好。在briody[11]的一项调查中,约50%的被调查者承认,任务的特征会影响他们完成任务的意愿。合作

8、组状态下个体努力水平最低,其次是个人组,名义组最高。在高任务意义、评估个体贡献、有报酬情况下发散性思维产出数量最多,因此在组建创新型团队时,要防止发生惰化现象,就必须处理好这三者关系。4.2惰性与个人特征从社会惰性的人口统计学角度来看,主要针对年龄、性别、时代与文化方面进行了综述,具体如下:年龄方面,因为人们生成了克服惰性的模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