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简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ID:19793809

大小:5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6

简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_第1页
简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_第2页
简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_第3页
简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_第4页
简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简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文章通过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表述由简单命题转换成复合命题——假言命题,然后利用反证法给出一个简要的证明。  关键词:哥德巴赫猜想;大偶;奇素数;反证法;逆否命题  :G642:A:1002-7661(2011)11-009-02      哥德巴赫猜想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于1742年6月7日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的,所以被称作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Conjecture)。同年6月30日,欧拉在回信中认为这个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无法证明。现在,哥德巴赫猜想的

2、一般提法是: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每个大于等于9的奇数  都可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其实,后一个命题是前一个命题的推论。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这就是所谓的哥德巴赫猜想。  在信中他写道:“我的问题是这样的:  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  77=53177;

3、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461=44975,  也是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  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个别的检验。”  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  同时欧拉又提出了此一猜想可以有另一个等价的版本: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  哥

4、德巴赫猜想最初的内容也可表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2N1=32(N-1),其中2(N-1)≥4。若欧拉的命题成立,则偶数2N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于是奇数2N1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从而,对于大于5的奇数,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因而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可表述为:(a)任何一

5、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b)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考虑把偶数表示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把命题"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那么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表示成一个素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2个的数之和"。  哥德巴赫猜想貌似简单,要证明它却着实不易,成为数学

6、中一个著名的难题。18、19世纪,所有的数论专家对这个猜想的证明都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推进,直到20世纪才有所突破。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и.M.Bиногралов,1891-1983),用他创造的"三角和"方法,证明了"任何大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不过,维诺格拉多夫的所谓大奇数要求大得出奇,与哥德巴赫猜想的要求仍相距甚远。  关于偶数可表示为a个质数的乘积与b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ab”问题)进展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9”。  1922年,英国的哈代和李特尔伍德猜测出“11”的数量。  19

7、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7”,49”,“315”和“2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33”和“23”。  1960年,中国的王元求解出“11”的上界限数量(中国"数学学报"登载)。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

8、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5”,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4”。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3”。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12”。  《王元论哥德巴赫猜想》138页写道:设r(N)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