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787678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6
《汉语新词语本体研究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汉语新词语本体研究概述摘要:汉语新词语研究是词汇研究领域一个常新的课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新词语内部由于出现了大量单音节词素加双音节词的构词现象,因此呈现出三音节增多的表象,这也正从一个方面体现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仍是以双音节为主的现状。词汇体系内部存在类推机制,以语言中某些词和形式为标准,使另一些词和形式向它们看齐,从而构成新的词或新的形式,这是汉语新词语内部出现大量词群的内在原因之一。将传统的意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的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相结合,这种研究视角有利于我们对汉语新词语现象进行更为
2、细致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汉语新词语研究语音词汇语义 自20世纪80年代起,汉语新词语研究成为词汇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一个研究课题。30多年来,对于汉语新词语的研究从宏观概述到微观考察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由于新词语产生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使用,与人和社会密切相关,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是一种鲜活的语言现象,作为词汇体系丰富和发展的生长点,需要我们对之作出持之以恒的共时观察和系统的历时考察,因此,新词语研究是词汇研究领域一个常新的课题。 近100年来,汉语新词语的出
3、现形成了三次高峰,第一次是“五四”运动时期;第二次是新中国建国时期;目前正处于第三个高峰期,即改革开放至今。汉语新词语研究以1984年吕叔湘先生的《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和陈原先生的《关于新语条的出现及其社会意义——一个社会语言学者在北京街头所见所感》等文章的发表为开端。自此,汉语新词语逐渐引起语言学者的重视。对于这两篇文章的重要性,王铁琨先生如此评价:“吕叔湘、陈原的这些开创性研究,引导语言学者‘关心’‘重视’新词新语这一类语言变异现象,同时在调查方法和研究思路上为其后更多人的普遍调查研究作出了表
4、率,因而具有方向性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也正因为此,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汉语新词语进行了研究,汉语新词语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汉语新词语语音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音节长度和音节数量发展趋势等角度对新词语进行了专文探讨。田宇贺在《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构成方式及音节发展趋势》(2003)一文中通过统计分析进一步提出:“当代汉语新词语的音节发展趋势是由双音节向多音节方向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双音节词语占优势的说法在新词语中并不适用。汉语新词语的音节构成向多音节方向发展具
5、有一定的理据性。”这些研究以音节长度作为观察新词语的切入点,视角较新,研究结果的取得大多建立在计量统计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信度。根据刘晓梅在《当代汉语新词语的词长考察》(2004)一文中的计量分析,当代汉语新词语词长的分布状态,既有特殊的一面,又有继承的一面。它是以双音节为主导的复音化局面,它的词长极限是1—12个音节。文中也指出,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周有光先生在十多年前提出的一个假设:单音节词是一个“稳定量”,而复音节词则有无限增长的可能性,是一个“无定量”。(《光明日报》,1987-
6、11-10) 我们认为,音节三音化趋势是语言发展丰富化规律和简化规律共同作用的体现。但是从总体来说,现代汉语仍然是以双音节为主,并以双音节为主要发展方向。汉语新词语内部由于出现了大量单音节词素加双音节词的构词现象,因此呈现了三音节增多的表象,这也正从一个方面体现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仍是以双音节为主的现状。 二、汉语新词语词汇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相对丰富,较多的研究者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此。论文多对汉语新词语词汇的产生方式和途径,构词特点,以及与修辞学的联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成果颇丰。在
7、构词方面多与修辞学相联系,如沈孟璎《修辞方式的渗入与新词语的创造》(1988),姚汉铭《新词语修辞造词探微》(1989),周洪波《修辞现象的词汇化——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1994),沈玉《比喻式新词语多产原因浅说》(2004)等都是从修辞的角度探讨新词语的创造,这也正是新词语产生的一种重要方式。 比较广泛地探讨新词语产生途径和方式的有:朱永锴和林伦伦在《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1999)一文中对新词语进行了分类,总结出其特点和产生渠道,这些渠道包括新外来词语的吸收、旧词语
8、的复活、旧词语的新义新用、方言词语的吸收。在《当代汉语新词语造词法的考察》(2003)一文中刘晓梅从词产生的动态过程角度对新词语的造词法进行了探讨。在运用李如龙的造词法系统并加以补充的基础上,她认为有语素合成、修辞转化、语法类推、音义相生、字母造词四种造词方法。其中语素合成法中又包括:以旧造新、以新造新和类推仿造。此外,类推仿造方面的研究还有孙大军、孙艳等。孙大军在《类推仿造——新词语仿造的一种新手段》(2001)一文中从类推仿造新词的可接受性与构成该词的结合能力、句法结构、语义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