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780480
大小:82.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0-06
《甲午后“商办”铁路的一例实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甲午后“商办”铁路的一例实证战后,清廷诏令招商举办芦汉铁路,刘鹗作为“四商”之一起而相应,继又悄然出局。这是刘鹗个人在“借径实业,富国养民”道路上一次功败垂成的经验,也是印证近代中国铁路史上“商办”、“官办”持续争议的一个特殊标本。今据新刊《姚锡光江鄂日记》可清晰勾勒刘鹗倡办芦汉路的实相。在观念上,刘鹗认定“洋债可借,洋股不可招”,对维护铁路利权不乏自觉;但在具体操作时缺乏凭借,对政府、洋行两面皆有不实之言。而清廷鼓励“商办”口惠而实不至,以张之洞、盛宣怀为代表的官方力量,更对华商缺乏信任,并相互结成利益联盟。“商办”芦汉路终究无果而终,折射了国家举办新政之际官、商不复
2、同心的现实,也透露出刘鹗作为华商个体格于形势、举步维艰的无奈,并预示了他悲剧性人生的结局。 关键词:刘鹗;芦汉铁路;商办;张之洞 :K256:A:02575833(2012)07015610 简介:戴海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200235) 一、问题的提出:刘鹗与芦汉铁路 刘鹗(1857-1909)以《老残游记》闻名于世,而其一生几与晚清五十年相始终。胡适总结说:“先生一生有四件大事:一是河工,二是甲骨文字的承认,三是请开山西的矿,四是购买太仓的米来赈济北京难民。”在他眼里,刘不仅为“很有见识的学者”,同时是“很有识力和胆力的政客”①
3、。然而,这位扬名文学史的人物一生境遇多舛,济世救民的抱负一无所偿,乃至落得“杀身而丧名”②的结局。其中开矿、筑路之创举,生前即被指为“汉奸”罪名,身后仍为遭集中批判的两大问题之一③。胡适在列举刘鹗生平四事后,按语谓“为了后面的两件事,他得了许多毁谤”,尤其开矿造路一案“当时的人很少能了解他的”。岂止“当时”,在胡适作此文数十年后,也未必有多少人厘清此历史公案的来龙去脉。 一般认为,刘鹗最早投身路矿事,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如蒋逸雪《刘铁云年谱》记,是年“六月,应两湖总督张之洞召,赴鄂,商芦汉铁路事,十月回京建议筑津镇铁路”④。刘蕙孙《刘铁云先生年谱长编》为谱主生
4、平分期,也将“自应张之洞召赴鄂办铁路至被诬流放新疆止”划为一阶段,此期活动主要为“倡办洋务,想借径实业,富国养民”刘蕙孙:《刘铁云先生年谱长编》,齐鲁书社1982年版,引言,第9页。。刘鹗倡办芦汉铁路,实为其夤缘政界、以开商途的新发端。此事发生时,正值甲午战后举国阵痛、群言变法之际,兴筑铁路也作为“方今切要之图”被清政府提至日程。继芦津铁路上马,光绪二十一年(1895)冬清廷批准芦汉铁路立项,并以该路“道里较长、经费亦钜”,宣布实行“商款商办”方针:“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至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
5、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05页。这是中国铁路史上的“空前壮举”,也是有史以来朝廷第一次将如此巨大的工程招商承办。全国范围内,响应而起者颇不乏其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广东在籍道员许应锵、广东商人方培垚、候补知府刘鹗、监生吕庆麟四人,他们均向政府宣称集股已有成效,要求承办。清廷因此谕令共负芦汉路务的直隶总督王文韶、湖广总督张之洞对前述四人“详加体察”。所谓刘鹗“应张之洞召赴鄂办铁路”一节,即以此为背景。而结果是刘鹗等人一无所获,全数出局,盛宣怀则经王、张二督推荐,奉派督办铁路总公司,获准举债修路,再招股偿还。 “芦汉四商”在中国铁路史上
6、自有其位置,有论者谓其失败咎有应得,因为他们“几乎全是为外国资本家效劳的”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0页。。刘鹗后人的多种著说,将其谋芦汉事未果归因为“与盛宣怀氏龃龉”、“宣怀嫉其能,抵排不遗余力”等等刘蕙孙:《刘铁云先生年谱长编》,第36页;刘大绅:《关于〈老残游记〉》,载《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第402页;刘德枢:《刘鹗倡修津镇铁路始末》,《文史杂志》2005年第1期。。刘隆平等著《刘鄂小传》,勾勒了此事大致经过,并谓张、王、盛等人排拒刘鹗并无真凭实据,不过“罗织罪名”而已刘德隆、朱禧、刘德平:《刘鹗小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
7、7年版,第18-19页。。最近张海荣研究芦汉铁路的专文,就“各方争揽芦汉与盛宣怀独擅胜场”的内情,做了相战后,清廷诏令招商举办芦汉铁路,刘鹗作为“四商”之一起而相应,继又悄然出局。这是刘鹗个人在“借径实业,富国养民”道路上一次功败垂成的经验,也是印证近代中国铁路史上“商办”、“官办”持续争议的一个特殊标本。今据新刊《姚锡光江鄂日记》可清晰勾勒刘鹗倡办芦汉路的实相。在观念上,刘鹗认定“洋债可借,洋股不可招”,对维护铁路利权不乏自觉;但在具体操作时缺乏凭借,对政府、洋行两面皆有不实之言。而清廷鼓励“商办”口惠而实不至,以张之洞、盛宣怀为代表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