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护理行为对icu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患者喂养不耐受影响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护理行为对ICU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影响研究ThestudyonnursingbehaviorstoprevententeralnutritionfeedingintoleranceinICUpatients可行性研究报告(1)立项背景和意义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系指经口或喂养管提供维持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的一种方法[1]。本研究中特指使用喂养管提供维持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营养不良是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肠内营养以其经济、安全、有效、合乎生理模式、操作相对简便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普遍,常被作为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法。研究[2]、[3]表明肠
2、内营养可以使营养不良患者的感染性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死亡率降低。但是在使用肠内营养过程中患者经常出现各种喂养不耐受的现象如胃残余量增多、腹胀、腹泻、呕吐、反流、便秘等。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常常导致患者舒适度下降,反复的呕吐增加了误吸性肺炎的发生,腹泻又加重肛周皮肤破溃的危险,这些现象都延迟患者获得营养目标的时间[4]。如改用肠外营养更增加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如何有效、安全进行肠内营养就和患者的恢复及预后息息相关。所以为保障肠内营养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肠内营养实施的相关护理对于完成肠内营养的治疗甚为重要。随着肠内营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现行的肠内营养操作流程以不
3、能满足临床需要,护理人员多凭借临床经验实施,给患者的营养安全带来诸多隐患。如何优化EN的供给技术、规范EN中的护理行为、降低EN相关风险的发生,成为临床实践过程中经常考虑的问题。本课题拟通过问卷调查法发现肠内营养实施护理工作中现存的或是潜在的问题,后续研究护理行为与肠内营养支持病人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关系,以期望通过完善相关的肠内营养实施流程来规范护士的行为,从而为临床营养治疗予以更多指导信息。(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过去的50年里,人们逐渐认识到营养不良是住院病人患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的原因。EN治疗可提高病人的生存率、降低感染发生率、缩短ICU入住时间、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4、和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等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5]、[6]。国内外有关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侧重从患者疾病因素、治疗方式、肠内营养的实施等方面研究引起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在肠内营养的实施方面,研究发现早期EN的效果取决于营养液输注途径与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当,否则会影响患者的耐受性及产生不良的并发症[7]、[8]。其次,置管方式的选择、配方的成分以及执行过程中人员、浓度、滴速、温度、患者体位等方面都将成为患者产生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9]。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常常延迟患者获得预期营养目标的时间,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Marshall等[9]调查了376名ICU护士的肠内营养
5、技术,结果显示喂养不耐受的处理方法并不规范,影响患者能量的获得。国内王婷等[10]研究认为,ICU护士EN安全管理的认知和行为状况有待改善,具有安全管理意识的护士,是为重症病人提供营养支持成功的重要保证,医院应加强ICU科室建设,强化护士有关EN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和行为监督,更新观念,逐步完善相关的护理实践指南和操作规范。本研究主要从护士的角度出发,参照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ASPEN)2009年发布的关于应用肠内营养的推荐意见[11]中的相关操作流程,结合预实验中发现的肠内营养实施护理工作中现存或潜在问题,分析护理行为对ICU病人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期间发生喂养不耐受率的影响。希望通过
6、开展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制定出符合临床需要的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流程。然后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临床营养支持理论知识和技能,使肠内营养整个实施过程更加规范与安全。文献及出处:[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56.[2]BaldonadoA,NaqviMuglerA,GarlandA,SherckJ,ChinDE,ElyR,Barrett-SheridanS.Evidence-basedpracticestrategy:increasingtimelynutritioninmechanicallyventilatedtraumasurgicalpati
7、ents.DimensCritCareNurs.2011Nov-Dec;30(6):346-55.[3]ScurlockC,MechanickJI.Earlynutritionsupportintheintensivecareunit:aUSperspective.CurrOpinClinNutrMetabCare.2008Mar;11(2):152-5.[4]GuptaB,AgrawalP,SoniKD,YadavV,Dhak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