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人畜共患疾病及其防治_powerpoint 课件

常见人畜共患疾病及其防治_powerpoint 课件

ID:19723279

大小:968.0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8-10-05

上传者:U-5097
常见人畜共患疾病及其防治_powerpoint 课件_第1页
常见人畜共患疾病及其防治_powerpoint 课件_第2页
常见人畜共患疾病及其防治_powerpoint 课件_第3页
常见人畜共患疾病及其防治_powerpoint 课件_第4页
常见人畜共患疾病及其防治_powerpoint 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常见人畜共患疾病及其防治_powerpoint 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常见人畜共患疾病及其防治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安林Email:adqjmk@163.comTel:15809469608 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即人类与脊椎动物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的一类疾病,例如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原包括病毒、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原生动物和内、外寄生虫等。 病原已知的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动物寄生虫病中,至少有160多种可以传染于人(其中传染病100余种,寄生虫病60余种)。代医学所认知的1145种人类传染性疾病,有62%的病种来源于动物。我国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90种。近30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40多种新病原,其中大部分是新病毒,而且是人畜共患或起源于动物的新病毒。一些原有的人畜共患或起源于动物的病毒病,也出现了新流行。 传播途径消化道主要指吃入各种感染动物组织、肉类和昆虫,以及病原体从患者和动物排出后,污染的食物、水和土壤,进入人的消化道而感染。 传播途径呼吸道生存在人和动物呼吸道表面的病原体,当呼出气流强度较大时,如咳嗽,病原体可随同黏液或渗出物的小滴而喷出体外,并以飞沫或气溶胶的形式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与尘土混合形成尘埃。当人和动物吸气时,就可能把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吸入体内而感染。 传播途径皮肤接触经皮肤接触传播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如被狂犬病犬咬伤;被猫、狗舐、抓伤而感染等。 传播途径节肢动物传播蚁、蝇、蟑螂、螨、虻、虱、蚤等在人畜共患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传播方式分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类。前者是叮咬人和动物时,把病原体带入皮肤内。生物性传播是指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繁殖,再感染人或动物。 分类人畜共患疾病可以根据其病原、宿主或病原的生活史等而有多种分类法。如按病原可分为病毒性、衣原体性、立克次氏体性、细菌性、真菌性和寄生虫性等类;按病原体储存宿主的性质可分为畜源性、人源性、互源性和真性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按病原体的生活史分类,其优点是有利于流行病学的研究和防治措施的制定。 生活史分类直接传播性共患疾病病原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通过直接接触、媒介动物或污染物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大多没有生活史上的发育。如流行性感冒、牛痘、结核病、弯曲杆菌病、类丹毒和鼠咬热等。 生活史分类循环传播性共患疾病病原为完成其循环感染或发育史,需要有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但不需无脊椎动物参与。如猪肉绦虫病、牛肉绦虫病、和人的囊虫病、以及棘球蚴病等。 生活史分类媒介传播性共患疾病在病原体的生活史中需要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共同参与,病原体在无脊椎动物体内繁殖,或在其体内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才能传到一种脊椎动物宿主。如鼠疫、黑热病、疟疾等。 生活史分类腐物传播性共患疾病病原需要一种脊椎动物宿主和一种非动物性的孳生地或储存处如、污水、食品、植物等。主要有肉毒梭菌中毒、曲霉菌病、隐球菌病、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 病原体分类病毒这类疾病一般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治疗。有些病毒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严重。如狂犬病毒、猴痘病毒等。病毒性人畜共患疾病的种类繁多,较难诊治,预防起来也较困难,是目前威胁健康的重大难题。 病原体分类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是较病毒形体大、较细菌小的一种致病性微生物,抗菌药物可以杀灭。如鹦鹉热(鸟疫)等。 病原体分类细菌病原细菌可以利用外界营养进行繁殖,能够用一般显微镜观察到,抗菌药物可以控制其病情的发生、发展。如结核病、炭疽病等。 病原体分类真菌真菌是一种比细菌更进化了的微生物,能用抗真菌药物控制,但人与动物一旦感染这类疾病,根治较为困难,如皮肤真菌病(癣)、曲霉菌、隐球菌病等。 病原体分类寄生虫是一类较为复杂的人与宠物共患疾病,主要包括原虫、吸虫、线虫、绦虫以及昆虫等,由于其病原不同,其形体、传播途径、寄生的对象、发病症状等均有所不同,一般可被杀虫药物杀灭,如弓形虫、血吸虫、旋毛虫、绦虫等。 此外,也有一些重要共患疾病,如各型出血热、裂谷热土拉杆菌病(兔热病)、类鼻疽、等有一种以上的传播方式,不便用上述方法分类。 共同特点既危害家畜,又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常见的有炭疽等。人的肠炭疽和肺炭疽过去的病死率常在90%以上。人的肺型和败血型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100%。鼻疽和鹦鹉热也是致命的疾病。狂犬病无论对动物和人几乎都无例外地致死。一些对家畜的致死率较低、对人也只引起轻微症状的疾病如口蹄疫,也由其传播又极迅速,常需采取广泛封锁隔离甚至关闭国界等措施,也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些共患疾病对人体所造成的慢性感染,如牛型结核病等虽不迅速致死,但也属恶疾。 共同特点病原的宿主谱一般很宽。有的在实验条件下甚至可感染多种在分类系统上相距很远的动物。例如炭疽、狂犬病、鼠疫。很多人畜共患疾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迹不常到的山野和丛林,病原、媒介动物和宿主三者可长期共生于同一环境而自然延续不断,其中大部分表现为隐性感染,当人类进入或开发这些地区时即易受其感染。这些宿主谱很宽和具有自然疫源地的疾病,特别难于消灭。 共同特点多是职业病。直接影响劳动者的健康。例如炭疽、布鲁氏菌病、丹毒、鼻疽等。 共同特点很多是食品源疾病。如猪肉绦虫、牛肉绦虫、肠炭疽、沙门氏菌病等。 共同特点可为研究传染病提供动物模型。这是由于只要病原体入侵的径路相同,人和动物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大体相似。 炭疽由炭疽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它在土壤里能存活数10年,牛、羊、马和猪最容易感染。病畜高热无神,体表皮肤松软处,如咽、颈、胸前、腹下发生炎性水肿,俗称“起癀”,天然孔出血,卧地死亡。人在接触病畜尸体,或屠宰、制革中防护不当,或食用炭疽畜肉而感染,会出现“起癀”、淋巴结肿疼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发展成败血症而死亡。疫苗接种是唯一有效的预防办法。 鼻疽俗称“吊鼻”,是由鼻疽杆菌引起马、骡、驴单蹄兽发生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鼻腔粘膜和成肤形成特异性鼻疽结节、溃疡和瘢痕,在肺脏、淋巴结和其它脏器内发生鼻疽结节。人类主要经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在皮肤和肌肉出现鼻疽结节和肿胀,并伴有反复发作的低热、贫血,可达数年之久。饲养马、骡、驴的农户要每年定期进行一次马鼻疽点眼检疫,检出病畜立即宰杀深埋,切莫食用。 布氏杆菌病由布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牛、羊、猪最易感染。病畜看似健康,只有经过采血检疫才能查出来。偶有临床症状表现为公畜睾丸炎,母畜流产,人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后可经皮肤感染。食用未经煮熟透的病畜肉,饮用生牛奶可经肠道感染,表现为波型热、乏力、关节疼痛,不易治愈。每年定期检疫,淘汰血清阳性家畜,健畜用疫苗接种。 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引起人和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结节病变。牛、猪、人最容易感染,要经呼吸道、消化道以及交配传染,畜间、人间、人畜间都能互相传染。 牛肺结核牛肺结核及空洞形成 脾脏的结核病灶 口蹄疫俗称“口疮”或“蹄癀”,是由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疾病。人类口蹄疫主要是由于饮病乳、食病肉、接触病畜而感染。表现发热、口腔粘膜肿胀发干、唇和舌、指尖、足趾上有豌豆大的水泡等部位的出现水泡,小儿症状较重,似患流感样,严重者可在胃肠内壁出现水泡、因心肌麻痹而死亡。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又名恐水症,是狂犬病毒引起的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人畜患病是因被患畜或带毒动物咬伤而感染。临床症状是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而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人被疯狗或带毒动物咬伤,可在百日左右发病,初似感冒,后出现咽部痉挛,呼吸困难,恐水,怕风怕光,惊恐狂燥,最后麻痹而死,病死率100%。人一旦被犬咬伤,千万不能麻痹侥幸,应迅速用20%肥皂水冲洗伤口,并及早接种疫苗,如未进行预防免疫,发病率达15%~60%。如狂犬病,其传染源是狗,其次是猫,它可以感染人、犬、猫等温血动物。疯犬唾液中含有病毒,一旦被狂犬咬伤,极易引起发病。狂犬病毒往往侵袭神经组织,导致神志紊乱,窒息而亡。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的主要区别:(一)疾病名称与疾病分类不同:口蹄疫(AphthaeEpizootic),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列为ICD-10B08.802。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disease),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列为ICD-9074.3和ICD-10B08.401。(二)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三)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属于人类疾病。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的主要区别(四)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五)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的主要区别(六)症状体征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七)诊断依据不同: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鼠疫又称“黑死病”,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病死率30%~100%。有急起的高热、衰竭、出血倾向、意识模糊、头痛及四肢剧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等。 猪丹毒猪得了丹毒病后,体温升高,皮肤充血发红或有红色疹块,带皮肉用眼可看出来。严重的形成大红疱,轻者皮肤上形成不均的红色疹块。猪丹毒可传染给人。患者起初体温升高,有时高烧,发病较快,局部肿胀、发红发痛,红肿边缘明显逐渐扩大,局部淋巴结肿大,邻近的关节易发生关节炎,可形成慢性病。 禽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分甲、乙、丙3个型。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一些亚型也可感染猪、马等各种哺乳动物及人类;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则分别见于海豹和猪的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呈多形性,目前可分为15个H亚型(H1~H15)和9个N亚型(N1~N9)。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如漂白粉和碘剂等。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65°C加热30min或100°C2min以上可灭活。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pH﹤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病毒对低抗温抵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h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禽流感病毒可在水禽的消化道中繁殖。 禽流感病毒传染主要为患病或携带病毒的家禽,另外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高致病性禽流流在禽群之间的传播主要依靠水平传播,如空气、粪便、饲料和饮水等;而垂直传播的证据很少。但通过实验表明,实验感染鸡的蛋中含有流感病毒,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病毒可以随病禽的呼吸道、眼鼻分泌物、粪便排出,禽类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发病。被病禽粪便、分泌物污染的任何物体都可能传播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以及直接接触病毒毒株被感染。在感染水禽的粪便中含有高浓度的病毒,并通过污染的水源泉由粪便-口途径传播流感病毒。目前还没有发现人感染的隐性带毒者,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一般认为任何年龄均具有易感性,但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往往突然爆发,无任何临床症状而死亡。病程稍长可见精神委顿、不食、衰弱、羽毛松乱,头翅下垂,鸡冠和肉髯呈暗紫色,头部水肿,结膜肿胀发炎,鼻腔内有粘性分泌物,病鸡常摇头,呼吸困难。有些病例出现下痢和神经症状,抽搐,运动失调,瘫痪和半瘫痪,失明。 禽流感流行病学人类患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3天,通常在7天以内。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感冒,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服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大多数患者治愈后良好,病程短,恢复快,且不留后遗症。 禽流感病理病毒主要侵入呼吸道黏膜的上皮细胞,引起上皮细胞增生、坏死、黏膜局部充血、水肿和浅表溃疡等卡他性病变。4~5d后,基底细胞层病变可扩展到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支气管周围组织,引起黏膜水肿、充血、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微血管栓塞、坏死、小动脉瘤形成和出血等,引发全身毒血症样反应。少数重症进行性肺炎除细支气管炎症变化外,可有肺泡壁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单核细胞浸润和透明膜形成,以及肺出血等,引起诸多并发症。由于产生炎症反应,临床上出现发热,肌肉痛和白细胞减低等全身毒血症样反应。 禽流感防治首先应扑杀掉全部病鸡,然后整个圈舍喷洒有效的消毒剂,将有机物包括粪便清除,再用洗涤剂清洗表面,之后再用次氯酸钠溶液、福尔马林熏蒸等方法消毒,以杀灭房舍内的病毒。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控制严重污染的粪便。垫料和粪便可通过掩埋、堆肥密封发酵等方法进行处理。远离家禽的分泌物,尽量避免触摸活的家禽及鸟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或使用抽气扇保持空气流通。保持地面、天花板、家具及墙壁清洁;确保排水道去水顺畅;使用可清洗的地垫,避免使用难以清理的地毯。吃禽肉要煮熟煮透。 牛脑海绵状病(BSE)又称“疯牛病”,其致病原称“朊毒体”,是小团蛋白质。这种病迅速蔓延,这种病多发生在4岁左右的成年牛身上。牛的感染过程通常是:被疯牛病病原体感染的肉和骨髓制成的饲料被牛食用后,经胃肠消化吸收,经过血液到大脑,破坏大脑,使失去功能呈海绵状,导致疯牛病。症状不尽相同,多数病牛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变化,行为反常,烦躁不安,对声音和触摸,尤其是对头部触摸过分敏感,步态不稳,经常乱踢以至摔倒、抽搐。发病初期无上述症状,后期出现强直性痉挛,粪便坚硬,两耳对称性活动困难,心搏缓慢(平均50次/分),呼吸频率增快,体重下降,极度消瘦,以至死亡。 牛脑海绵状病(BSE)食用被疯牛病污染了的牛肉、牛脊髓的人,有可能染上致命的克罗伊茨费尔德—雅各布氏症(简称克-雅氏症),其典型临床症状为出现痴呆或神经错乱,视觉模糊,平衡障碍,肌肉收缩等。病人最终因精神错乱而死亡。医学界对克-雅氏症的发病机理还没有定论,也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对于这种毒毒究竟通过何种方式在牲畜中传播,又是通过何种途径传染给人类,研究的还不清楚。 BSE的防治现在对于疯牛病的处理,还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办法,只有防范和控制这类病毒在牲畜中的传播。一旦发现有牛感染了疯牛病,只能坚决予以宰杀并进行焚化深埋处理。但也有看法认为,即使染上疯牛病的牛经过焚化处理,但灰烬仍然有疯牛病病毒,把灰烬倒在堆田区,病毒就可能会因此而散播。 防治主要防治方法有下列几种,可单独使用,亦可结合进行。①及时为易感人群和易感动物接种疫苗。②消灭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截断传播途径。③对于患病动物和可疑患病动物应加强管理。④不要滥食野味和病死动物。⑤治疗。磺胺、抗生素等是有效的治疗手段。⑥采取消毒、检疫、隔离、封锁、淘汰等兽医卫生措施。⑦扑杀屠宰。⑧疫情监测和国际间的技术与情报合作。 展望在国际交往频繁、旅游事业发达的今日,防治人畜共患疾病已成为卫生、农牧、兽医、商业、外贸、交通、旅游、边防等许多部门的共同任务。虽然一些传统古典的人畜共患疾病已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而得到了控制,但由于一些丛林地区的开发,一些野生动物特别是猴类大量被捕捉用作实验动物,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人畜共患疾病。人的干预可以使某些人畜共患疾病归于消灭,但同样也可为其他人畜共患疾病创造新的生态条件,因此需要将这方面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展望我国一次大规模的卫生与畜牧兽医系统防控人畜共患病研讨会于2008年5月21日在京落下帷幕。来自卫生、畜牧兽医系统的200多位专家学者,以“防控人畜共患疾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为主题,共同探讨我国人畜共患疾病防治良策。专家们指出,人畜共患或起源于动物的病原疾病,对人类的威胁正在加大,必须建立人畜共患病防控体系,实现跨学科跨部门与地区间、国际间的整体合作,并将动物源性疫病作为全球疾病预防、监测、监控和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谢谢大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