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715497
大小:60.0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5
《孔子教育心理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孔子的教育心理和教学方法及现实意义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世界上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各种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仅谈谈他的教育心理和教学方法及现实意义:在教育心理方面,我们知道搞教育的人不重视心理研宄,搞心理学的人不重视教育实践,在目前国内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已是相当杏•遍的现象,甚至成为一种偏见。目前各类层次的教育工作者因对教育心理方面重视不够,研究不够,给教育工作造成不少的影响。但是在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在当时还没有心理学这门科学,人们对心理现象还毫无认识的情况下,孔子却
2、能敏锐地观察出人们在学>J过程中的种种心理活动,并对这些心理活动作出深刻分析,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取得良好效果。孔子对教育心理的贡献不仅在中国古代教育家中绝无仅有,在世界的古代教育家中也极为罕见。下面我仅列举几个主要方面,对孔子的教育心理学造诣之深就可见一斑:关于学习动机一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说明孔子认识到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关于学习的三种不同心理境界一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说明孔子已认识到学>J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
3、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孔子的这一发现是对教育心理学的莫大贡献。孔子的这种观点其实与我们现在的心理学原理、动机与意志品质、动机与0的、动机与需要等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动机与目的是紧密联系,又是有区别,而且还要能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动机和0的之间具有同一性或者一致性,二者都属于动力系统的范畴,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也就是行动的动机,另外,目的和动机又能相互转化,在某一场合是动机,在另一场合转化为目的,在某一场合是目的,在另一场合转化
4、为动机,动机是行动的内部原因,是解决为什么行动的问题;目的是行动的目标与结果,是解决行动的方向问题。动机在意志行动中起着动力、调节、强化作用,动机的矛盾解决是意志行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动机的性质不同,对人的活动有不同的推动力量。总之孔子的这种观点对我们现代的教育心理学原理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你们现代教育思想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这是值得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去运用发扬光大。对问题解决过程中两种关键心理状态的分析一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关于这个问题在下面进行分析),并指
5、出,学生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时刻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先天禀赋与后天努力的关系一一“性相近也,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指出,每个人先天的禀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后天学>」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这句话等于宣告教育不仅对人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提醒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后天学习在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后天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先天的因素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施教一一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彦之异
6、,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例如有的适合文学,有的适合从政,有的适合军事,有的适合商贾……)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后背。以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许多人都以为这是苏格拉底的首创。这对于言必称希腊的西方学者来说是不足为怪的,在我们中国也有不少人持这种看法(尤其是在计算机教育界),这就未免“数典忘祖”。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学,而且“启发”式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而不是苏格拉底)所创
7、造。孔子比苏格拉底大82岁,孔子逝世后10年,苏才出生。所以孔子才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启发式教学”创始人。除此以外,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法,其内涵也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他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按宋代朱嘉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是教师应对学生思考总是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